[发明专利]冲击回波式液/料位探测方法及探测激振器无效
申请号: | 99114462.7 | 申请日: | 199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194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13 |
发明(设计)人: | 黄惟一;张朝晖;宋爱国;王爱民;曹效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F23/296 | 分类号: | G01F23/29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睿,沈廉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回波 探测 方法 激振器 | ||
本发明是一种关于容器液/料位的连续测量及定点监测方法。
对于储液容器的液位测量,目前都采用浮子法或差压法,还有利用磁致伸缩、超声波、电容、射频导纳、微波雷达、光纤、辐射等方法,及音叉、振弦等基于频率或幅值的振动式测量方法。除辐射法外,上述方法都属于接触式测量,其仪器部件必需安装在容器内部,要么与液体介质接触,要么与容器内部上层空间的气相(如腐蚀性气体、粉尘)接触。因此,测量结果必然受容器内部工况、介质物性的影响。例如高粘度介质的粘结,会造成浮子动作失灵。而且,在不中断容器工作的前提下,仪器部件的拆装都非常困难,常因无法修复故障,使其工作寿命缩短。幅射法虽属非接触式测量,但会产生辐射污染,使用的很少。
对于储存固态、粉末介质(如粮食、粉尘)的容器的料位测量,目前多采用超声波、电容、射频导纳、微波雷达、辐射等方法。但因它们都是接触式测量,同样会受到工况、物性影响且难于维修。例如粉尘堆积的电极上,会导致电容式料位测量方法失效。
上述各种方法都是连续测量液/料位,得出定量的液/料位高度。而其中的浮子、音叉、插入杆等方法还可用于定点监测液/料位,定性地判断液/料位是否达到了标识高度。这些接触式测量方法用在定点监测的场合,仍然会存在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给出一种利用冲击波、并分析波形中含有的回波成分,在储液/料容器外部探测其内液/料面位置的冲击回波式液/料位探测技术。
本发明基于波的反射/折射传播机理。对容器外壁进行激振,所产生的冲击波在容器内壁上的反射系数与介质接触状况有关。气相波阻抗远小于金属器壁的波阻抗,故在液/料位之上,内壁反射系数很大,冲击回波很强;液(固)相介质的波阻抗接近于金属器壁的波阻抗,故在液/料位之下,内壁折射系数大,反射系数很小,冲击回波几乎全部消失;在液/料位附近,是一个过渡区,回波存在但较弱。
连续测量液/料位时,先从容器顶部开始,用激振器在器壁外侧激振,产生冲击,同时用拾振器同步拾取冲击波形,计算机对冲击波形进行等周期采样,再利用小波变换将波形分解成一系列时/频域分布系数,然后利用小波重构算法得到原始波形的各阶逼近波形。由于冲击回波的存在,其中某一阶逼近波形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峰值,即特征峰;激振器沿器壁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再进行激振、拾振、采样、分解、重构过程,其中某一阶逼近波形中再次出现特征峰,当仍有特征峰出现时就继续下移,进行激振、拾振、采样、分解、重构过程,直到逼近波形中的特征峰消失,说明该点的冲击波形中已没有回波成分,表明激振器已经下降到了液/料位之下,即到达了液/料面位置。测出激振器下降的总高度,并由容器总高度中减去这个下降高度,就是液/位的高度。
连续测量液/料位时,也可从容器底部开始,自下而上重复激振、拾振、采样、分解、重构过程。当逼近波形中的特征峰从无到有时,就说明激振器已经上升到了液/料面位置。测出激振器上升的总高度,就是液/料位的高度。
本发明不仅可以对储液/料容器内的液/料位进行连续测量,而且可以进行定点监测。例如对液/料位进行溢位监测和限位监测。此时,激振器被固定安装在器壁外的溢位口或限位口,即标识点处。不断地对器壁激振、拾振、采样、小波分解、重构,若重构后的某一阶逼近波形中总存在特征峰,表明液/料面尚未上升或下降到标识点高度;若特征峰消失了,表明液/料面已经上升甚至超过了标识点高度。这样,就能在容器外部定点、定性地监测容器内液/料面状态了。
本发明为了对容器的液/料位进行连续测量,设计了一种液/料位探测装置,主要包括计算机1、驱动电路2、位置伺服机构3和测试架4等四个单元。其中位置伺服机构单元由电机、导轨和传送带组成。测试架单元由激振器4-1和拾振器4-2组成。首先由计算机1发出指令信号,经驱动电路2放大,驱动位置伺服机构3,并拖动测试架4沿器壁一步一步上下爬动。当爬动完一步后,测试架4内的激振器4-1对容器外壁实施冲击,并由测试架内的拾振器4-2拾取冲击波形。然后将波形送入计算机1,由计算机对波形采样、分解和重构,分析是否存在特征峰,判断激振点位于液/料面之上还是之下。最后由计算机决定测试架继续爬动或是停止爬动。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特征峰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在这个转折点处的激振器位置就是液/料面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144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照相机
- 下一篇:安装电缆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