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节能钩无效
| 申请号: | 89104967.3 | 申请日: | 1989-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34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3-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宝林;李连群;李连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宝林;李连群;李连生 |
| 主分类号: | F02M3/08 | 分类号: | F02M3/08;F02M3/045 |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淑敏 |
| 地址: | 北京市通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节能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汽车离合器踏板的锁住和开启挂钩。
汽车节能有许多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节能驾驶法。在节能驾驶法中,踏关带滑驾驶法是一种最先进的驾驶方法,它具有安全、省油、省电又可减少机械磨损的特点。踏关带滑是指脚踏离合器板、发动机灭火、不摘挡滑行。当汽车在转弯前减速,遇路口减速,窄路会车时的减速,串车跟进时为调整距离时的减速等情况时,可使用踏关带滑法。这种驾驶法虽然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但却没能得到广泛的使用,其原因在于,这种驾驶方法增加了司机的劳动强度。当使用这种方法时,司机必须用力脚踏在离合器踏板上,不能松开,一直到下次起动才结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力的可自动锁住和打开离合器踏板的汽车节能钩,它克服了踏关带滑驾驶法的缺点,从而产生了一种节能效果更好、操作更简单的节能钩的驾驶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汽车节能钩由钩体总成、三位电源开关和离合器踏板锁止杆组成;钩体总成由机架、装在机架上的电动磁力器和支架、与支架2铰接并与电动磁力器中伸出的滑块上的推拉叉活动联接的钩体组成;钩体总成装在离合器踏板下方位置,锁止杆装在离合器踏板上;三位电源开关的四个接头分别接在电源正极、电动磁力器、电子点火控制电路和点火线圈上,电动磁力器的另一接线端接在电源负极上。在滑块5上套有一弹簧片7,垫片压在弹簧7上并用螺母装在滑块上,三位电源开关装在变速杆上。
钩体总成的结构还可以是,机架为一边带有长形槽的L形机架,钩体从机架的长形槽中穿过,在磁力器伸出的滑块上套有一弹簧,有一垫片压在弹簧上,并用螺母拧紧在滑块上;钩体可以是一个上端具有一个倒角形钩,中间有一长形孔,下端有三个孔的长形铁板。
离合器踏板锁止杆为一个固定在踏板上的直径与钩体的倒角形钩相配的长形杆;还可以在该杆的固定端套上一胶套,并用固定架和上压盖封闭装在踏板上。
L形机架一边的长形槽的端头可以装有一根套有一个胶环的胶环轴。
三位电源开关可以装在变速杆上,三位开关的结构可以是,它由壳体、装在壳体内的滑块、装在滑块背面的定位珠和弹簧、装在滑块前面的接触板和弹簧、装在壳体上的带有触点和接线柱的胶木板、从壳体中伸出把滑块和按钮联接成一体的连接杆、拧在壳体上的安装螺母和螺母与按钮之间的弹簧组成,胶木板上的触点的布置方式为,上边并排着两个,下边有一个,中间偏下偏一侧有一个。
本发明取得了如下积极效果:
1、司机的劳动强度可以大幅度降低。当汽车装上节能钩后,使用利用这种节能钩驾驶法,比踏关带滑法减轻劳动强度95%,它可使每次的操作动作由10个简化成3个。它与正常驾驶法相比,踏加速器踏板的脚可以经常获得活动和休息。并且由于采用了三位开关,发动机点火电路也由该开关控制,该开关又装在变速操纵杆上,使再起动发动机时,只需将开关向上拉起,就可以接通发动机点火电路,司机不必向前倾身去打开发动机点火开关,操纵更简单、方便。
2、安装节能钩后,使用节能钩驾驶法,节能效果显著,与不使用节能钩的正常驾驶相比,节油率高达30%,也比踏关带滑法节油率高。
3、采用节能钩后,使用节能钩驾驶法有利于安全行车。由于滑行时不摘挡,必要时放在离合器踏板上的脚只轻踏后逐渐抬起,节能钩就可以开启,离合器逐渐合上,即可迅速发挥发动机的牵阻作用。另外,在滑行时踏加速器踏板的脚可以提前放在刹车踏板上,这无疑对处理意外情况十分有利。
4、由于使用节能钩的节能钩驾驶法具有操作简单、省力、容易掌握的特点,因而易于被司机接受,也就特别利于得到普通推广。
5、节能钩作为一种节能装置不与汽车上其它节能装置发生干扰,可以联合使用,各自发挥各自的节能效果。
本发明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钩体总成装配结构图。
图2是钩体总成俯视图。
图3是钩体总成侧视图。
图4是离合器踏板锁止杆结构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侧视图。
图7是三位开关结构图。
图8是图7的局部侧视图。
图9、图10、图11是三位开关的三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2是电路连接图。
图13是钩体与锁止杆自动锁紧示意图。
图14是三位开关安装在变速杆上的安装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宝林;李连群;李连生,未经李宝林;李连群;李连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49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基处理设备
- 下一篇: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