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及发动机预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33211.8 | 申请日: | 202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98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衡延杰;孙勇;王新飞;田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F01M5/02;F02N19/10 |
代理公司: | 洛阳启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4 | 代理人: | 蔡中伟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 机油 预热 装置 发动机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上端敞口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四周均布有多个螺栓孔,用于通过螺栓连接罩扣安装到所述油底壳下端;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燃油加热器的废气管道的进气口和用于排出所述废气的出气口;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设有多个隔板,用于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形成蜿蜒曲折的气流通道。本发明利用燃油加热器的废气对发动机油底壳进行预热,避免了高温废气直接排放而导致的热量浪费。进而达到一个燃油加热器同时预热发动机的冷却液和机油的双重作用,提高发动机预热效果,以利于在低温环境下的发动机启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及发动机预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环境下,柴油机起动是非常困难的。过冷的发动机冷却液流动性差,需要借助预热设备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同时,起润滑作用的机油低温条件下粘度大,流动性能差,摩擦阻力大,发动机内的各运动件之间得不到好的润滑,发动机难启动,并且在摩擦作用下会降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发动机机油也需要预热。对于在无市电的野外工作的设备和野外移动设备,预热设备通常选择燃油加热器对冷却水进行预热。燃油加热器对冷却水进行加热的同时,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带有大量的热量,直接排放,造成大量热量流失未被利用,浪费热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发动机预热系统,目的在于,以利用燃油加热器的废气对发动机油底壳进行预热为初衷,进而达到一个燃油加热器预热发动机的冷却液和机油的双重目的,提高发动机预热效果,以利于在低温环境下的发动机的启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上端敞口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四周均布有多个螺栓孔,用于通过螺栓连接罩扣安装到所述油底壳下端;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连接燃油加热器的废气管道的进气口和用于排出所述废气的出气口;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设有多个隔板,用于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形成蜿蜒曲折的气流通道。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侧壁固连,其另一端与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壳体侧壁之间留有间隙,相邻的两个隔板的所述间隙方向交错布置,用于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侧壁固连,其另一端与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壳体侧壁之间留有间隙,相邻的两个隔板的所述间隙方向交错布置,用于形成所述气流通道。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进气口有一个,位于所述壳体一侧的侧壁中间;所述出气口有两个,均位于所述进气口相对的另一侧的侧壁上。
作为进一步优化,两个所述出气口均横向远离所述进气口布置。
作为进一步优化,还包括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形状与所述壳体的敞口的边沿形状相对应,其上开设有与所述螺栓孔一一对应的通孔,用于所述螺栓连接时,安装到所述油底壳与所述壳体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动机预热系统,包括如上述的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
作为进一步优化,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设有与所述螺栓孔相对应安装孔,用于将所述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通过螺栓连接罩扣安装到所述油底壳下端。
作为进一步优化,还包括燃油加热器;所述燃油加热器内设水流管路,所述水流管路连通于发动机的冷却水管路,用于循环加热所述发动机中的冷却水;所述燃油加热器的废气管道连接所述进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发动机油底壳预热装置利用燃油加热器的废气对发动机油底壳进行预热,避免了高温废气直接排放而导致的热量浪费。进而达到一个燃油加热器同时预热发动机的冷却液和机油的双重作用,提高发动机预热效果,以利于在低温环境下的发动机启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332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