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绕线机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605109.7 | 申请日: | 2023-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33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贤助;吴锡科;周海彭;杨建先;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特伟电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15/08 | 分类号: | H02K15/08 |
| 代理公司: | 广东东莞市中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61 | 代理人: | 姚美叶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绕线机 及其 生产 方法 | ||
1.全自动绕线机,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侧壁安装有导线机构(2),通过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导线机构(2)中导线拉扯的绕线结构(4),所述绕线结构(4)用于对送料盘(3)中的物料进行接收定位;
所述绕线结构(4)包括第一伺服电机(401)、定位轴(402)、电机定子(403)、伸缩气缸(404)、滑动安装板(405)、第二伺服电机(406)、绕线杆(407)、导线轮(408)、导线槽(409)、整线块(410)、卯线块(411)、裁线块(412)和夹持板(413),所述绕线杆(407)的一端与第二伺服电机(406)输出端上的夹持板(413)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401)的侧壁与框架(1)相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401)的输出端与定位轴(402)相连接,所述定位轴(402)远离第一伺服电机(401)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电机定子(403)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气缸(404)的圆周侧壁与框架(1)相连接,所述伸缩气缸(404)的活塞杆端部与滑动安装板(405)相连接,所述滑动安装板(405)的底端与伸缩气缸(404)呈滑动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06)的侧壁与滑动安装板(405)相连接,所述绕线杆(407)远离第二伺服电机(406)的一端与导线轮(408)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杆(407)的内部设置有导线槽(409),所述导线槽(409)的一端穿过绕线杆(407)延伸至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413)远离电机定子(403)的一端与第二伺服电机(406)的活塞杆端部相连接,而绕线杆(407)的一端与夹持板(413)的圆周侧壁相连接,所述夹持板(413)的一端呈弧形设置与电机定子(403)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413)以电机定子(403)的中轴线呈对称设置,所述整线块(410)、卯线块(411)和裁线块(412)位于电机定子(403)的顶端,所述卯线块(411)位于整线块(410)和裁线块(41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机构(2)包括固定板(201)、线盘放置架(202)、导线盘(203)、重力张紧盘(204)和气缸张紧盘(205),所述固定板(201)的一端与框架(1)相连接,所述固定板(201)以框架(1)的中轴线呈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盘放置架(202)的一端与固定板(201)相连接,所述导线盘(203)位于线盘放置架(202)靠近框架(1)的一端,所述导线盘(203)以固定板(201)的中轴线呈对称设置,所述重力张紧盘(204)和气缸张紧盘(205)位于导线盘(203)的底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绕线机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先将组装好的电机定子(403)放在送料盘(3)中,然后启动送料盘(3)带动电机定子(403)的端部插入定位轴(402)的内部,然后启动伸缩气缸(404),通过伸缩气缸(404)带动绕线杆(407)端部的夹持板(413)对电机定子(403)进行固定,同时将送料盘(3)收回;
步骤2:启动卯线块(411)将导线的端部导入电机定子(403)的整流子的槽中,随后启动第二伺服电机(406),通过第二伺服电机(406)带动绕线杆(407)进行旋转,而绕线杆(407)带动导线进行旋转缠绕在电机定子(403)的绕线槽中,同时绕线杆(407)上的导线通过导线轮(408)定位,且缠绕的导线通过绕线杆(407)内部的导线槽(409)传输;
步骤3:同时缠绕的导线缠绕在电机定子(403)中时能够带动线盘放置架(202)中线盘进行旋转,然后将导线导出,在导出的同时通过导线盘(203)对导线进行限位,当导线在使用的过程拉力减少时,通过重力张紧盘(205)能够带动导线向下压,提高导线的张紧度,当重力张紧盘(204)收紧后导线还是较松时,启动气缸张紧盘(204)对导线进行调整,从而通过双重张紧调整能够有效的提高缠绕导线的张紧度;
步骤4:绕线完毕后,通过启动整线块(410)对缠绕的缠绕线进行整形,防止下次缠绕时线体较乱影响缠绕效果,随后裁线块(412)对缠绕线进行裁剪,裁剪完毕后启动卯线块(411)将缠绕线的线头固定在整流子中;
步骤5:当需要更换绕线槽时,取消夹持板(413)对电机定子(403)的固定,然后启动第一伺服电机(401),通过第一伺服电机(401)能够有效的带动定位轴(402)进行旋转,而定位轴(402)带动电机定子(403)进行旋转,从而使得旋转的电机定子(403)旋转至需要缠绕的绕线槽处,同时还需要启动底部的托盘防止电机定子(403)在旋转的时候产生松动掉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特伟电机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特伟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0510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