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满足高空使用的导弹燃油系统及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310566370.0 | 申请日: | 2023-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1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军;王晓全;陈红杏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C7/22 | 分类号: | F02C7/22;F42B15/00;F02C7/236;G06F30/18;G06F30/17;G06F30/20;G06F113/14;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满足 高空 使用 导弹 燃油 系统 及其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满足高空使用的导弹燃油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属于燃油系统技术领域,导弹燃油系统包括油箱、通气阀、电动增压泵、第一压力信号器、电动齿轮泵、第二压力信号器、发动机、泵进油管路、排气管路、泵出油管路、出油管路;电动增压泵用于将全流量工况下燃油中的空气回流至油箱中;阻止电动增压泵进口产生气塞,防止燃油系统高空掉压,这种燃油系统可满足各类极限高度的高空性能,提升其有效载荷、射程、升限高度及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油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满足高空使用的导弹燃油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飞行器燃油系统是存储燃油,并保证在其规定的任何状态(如各种飞行高度、飞行姿态)下,均能按发动机所要求压力和流量向发动机持续不断地供油。运输机、战斗机、直升机等大中型飞机燃油系统及其复杂,包括加油系统、放油系统、抑爆系统、通气和增压系统、供油输油系统、热交换系统、燃油管理系统等等。
考虑到一次性使用、单次时间短、成本等因素,导弹燃油系统有别于飞机燃油系统,具有系统架构简单、电驱动为核心、零组件少等特点。现有飞机燃油系统的架构、计算都相对复杂:如一种轻型飞机燃油系统CN212079467U公开了一种轻型飞机燃油系统,包括燃油箱出油管、燃油箱回油管、燃油选择阀、燃油压力传感器连接油管。如一种飞机燃油系统设计方法CN106446325B通过建立飞机供油系统模型,计算了飞机冷热极限温度变化下的油箱温度场分布,获得了满足燃油进入发动机入口要求的方法。如一种飞机燃油系统CN105438484A,提出了一种新的燃油系统,包括油箱、发动机供油管路、压力加油管路、油箱输出管路、供输油总管,压力加油管路上和油箱输出管路上设有可调节流阀和压力传感器,在对飞机发动机供油时,能同时调节机翼左油箱组、机翼右油箱组或机身前段油箱组、机身后段油箱组燃油流量,保证飞机重心位置不变。以上现有的飞机燃油系统专利技术无法直接沿用至新型全电构型的导弹燃油系统。
导弹在高空飞行,当大气压力低于燃油饱和蒸汽压力时,溶解在燃油中的空气将析出,液态燃油会变成油蒸汽,这种现象称之为空化,严重时会出现输油管路断流、发动机停车等故障。当前航天、航空领域各自针对空化采用了不同技术。如航天领域采用高压橡胶气囊方案,随着大气压力减小,泄压阀打开后释放惰性气体来保证油箱压力始终高于燃油的饱和蒸汽压力,这种方式存在油箱体积大、结构复杂、附件多、重量重、泄压阀易失效、成本高等问题。再如航空领域采用发动机引气增压技术,虽然保证了油箱压力始终高于燃油的饱和蒸汽压力,但同样存在结构复杂、附件多、重量重、成本代价非常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满足高空使用的导弹燃油系统及其设计方法,防止燃油系统高空掉压,可满足各类极限高度的高空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了一种可满足高空使用的导弹燃油系统,其包括油箱、电动增压泵和发动机;
油箱上设置有通气阀;
油箱和电动增压泵之间设置有泵进油管路和排气管路;
电动增压泵的进口通过泵进油管路与油箱连通;电动增压泵上设置有排气孔,排气管路与排气孔连通,电动增压泵用于将全流量工况下燃油中的空气回流至油箱中;
电动增压泵和发动机之间设置有电动齿轮泵,电动齿轮泵的进口通过泵出油管路与电动增压泵的出口连通;
电动齿轮泵的出口通过出油管路与发动机连通;
泵出油管路上设置有用于采集电动齿轮泵的出口压力的第一压力信号器;
出油管路上设置有采集电动齿轮泵的出口压力的第二压力信号器。
本发明中一种可满足高空使用的导弹燃油系统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在燃油系统的电动增压泵壳上设置排气孔,将电动增压泵与油箱通过排气管路相连,从而将全流量工况下燃油中的空气回流至油箱中,阻止电动增压泵进口产生气塞,防止燃油系统高空掉压,燃油系统可满足各类极限高度的高空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663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