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厚板端部平面形状预测的优化方法、存储介质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03163.0 | 申请日: | 2023-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11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民;杨实禹;王东城;王国栋;曹晓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37/72 | 分类号: | B21B37/72;B21B37/28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吴婷婷;李洪福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厚板 平面 形状 预测 优化 方法 存储 介质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厚板端部平面形状预测的优化方法、存储介质及装置,方法包括确定轧件原始数据、目标尺寸、现有模型预测结果及轧制工艺;计算后续优化所需的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参数;计算轧制变形区内的金属体积以及前滑区、后滑区金属体积的占比;根据相应滑动区内金属体积占比计算所对应的端部纵向最大长度差以及占比;计算各分条首端及尾端纵向长度差;根据计算结果拟合曲线实现轧件端部平面形状预测的优化。本发明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具有计算简便,适用性强的优点,对中厚板轧制过程中平面形状的精准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轧制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中厚板轧制过程中针对现有平面形状预测模型端部形状预测精度不足的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作为高能耗产业,其装备与工艺技术向着高效率、低消耗、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中厚板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产品,在轧制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平面形状控制技术是提高产品成材率、降低裁切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手段。
平面形状控制技术是在轧制过程中应用变厚度轧制的方式尽量消除轧件的不规则形状,使之平面形状趋于矩形的轧制控制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针对轧制过程中轧件的平面形状进行有效精确预测的平面形状预测模型。
现有的平面形状预测模型多以分条法思路建模,核心思想是沿轧件纵向建立多个假想分条,由于轧件在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宽展,基于金属体积不变原理得到各分条轧制后的纵向长度,再根据各分条纵向长度拟合成轧件端部的平面形状曲线。目前应用的平面形状预测模型在计算过程中针对轧件的首端与尾端并不进行区分,而经过大量实验结果可知,经过轧制后,轧件首端与尾端的平面形状存在明显差异,所以现有的平面形状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优化方法对现有平面形状预测模型进行优化,使之结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以达到提高预测精度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中厚板端部平面形状预测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轧件的原始数据、目标尺寸数据、现有平面形状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以及轧制工艺参数;
根据轧件原始数据、轧件目标尺寸以及轧制工艺参数,确定轧制过程中的重要参数,所述重要参数包括:轧制变形区长度、前滑区长度、后滑区长度、单侧横向宽展以及咬入角;
根据轧件的原始数据以及轧制工艺数据,计算轧制过程中整体变形区的金属体积、前滑区金属体积及在整体变形区内的占比、后滑区金属体积及在整体变形区内的占比;
根据前滑区以及后滑区内金属体积占比计算轧件相对应的纵向最大长度差在整体长度差中的占比;
根据端部最大长度差占比计算各分条首端以及尾端最大长度差;
结合平面形状预测模型中各假想条的条宽及横向宽展数据可得到各假想条首尾两端的端点坐标,根据端点坐标拟合成轧件端部平面形状曲线,实现平面形状预测的优化。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中厚板端部平面形状预测的优化方法。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计算机程序运行执行上述中厚板端部平面形状预测的优化方法。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针对现有平面形状预测模型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利用现有技术参数实现优化过程,无需增加额外软硬件。
2)提出轧件端部纵向长度差概念,应用端部最大纵向长度差描述轧件相应端部不规则部分的平面形状,优化思路简单明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031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