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摆脱距离可控的导弹突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45998.5 | 申请日: | 202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60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芳;余昕宇;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微微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摆脱 距离 可控 导弹 突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摆脱距离可控的导弹突防方法,针对攻击弹在三维空间的突防问题,同时考虑突防和节约能量的要求,基于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攻击弹摆脱距离可控的突防制导律;本发明构建了BP神经网络代理模型,基于此给出不同突防初始态势和摆脱距离要求下的制导律关键参数;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在控制能量尽量节省的前提下实现三维空间内对攻击弹突防过程中摆脱距离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摆脱距离可控的导弹突防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反舰导弹的突防手段有电子干扰、隐身技术、诱饵技术和机动突防等,其中,机动突防是其重要的一种突防方式。传统的机动突防方式主要是程序式机动突防,如方波机动、蛇形机动和螺旋机动,但是程序式机动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策略进行机动,而无法根据当前战场环境进行实时调整,智能性不够。攻击弹对敌方防御弹进行主动探测,在此基础上基于最优控制理论或微分博弈理论设计突防制导律进行主动机动成为突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方向上目前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先技术[1](参见IMADO F,KURODAT.Engagement tactics for two missiles against an optimally maneuveringaircraft.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2011,34(2):574-582.)假设通过辨识等手段获知防御弹采用比例导引律拦截攻击弹,以最大化防御弹的零控脱靶量为目的,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研究了二维平面内攻击弹的最优躲避策略,通过最速下降法求解出三种最优机动模式。在先技术[2](参见LIANG H Z,WANG J Y,WANG Y H,et al.Optimalguidance against active defense ballistic missiles via differential gamestrategies.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20,33(03):978-989.)同样针对攻击弹突防反击采用比例导引律拦截的防御弹的问题,以最大化脱靶量得到的最优突防制导律为基础产生样本,引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方法训练实时次优制导律,得到具有实时性和强鲁棒性的突防制导律。在先技术[3](参见VITALY S,SHIMA Tal.Cooperativedifferential games guidance laws for imposing a relative interceptangle.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and Dynamics,2017,40(10):2465-2480.)同时考虑攻击弹和防御弹的零控脱靶量最大、燃油成本和控制饱和问题,基于切换控制和线性二次微分对策策略,设计了同时实现突防和打击的突防制导律。在先技术[4](参见LIU F,DONG X W,LI Q D,et al.Cooperative differential games guidance laws formultiple attackers against an active defense target.Chinese Journal ofAeronautics,2022,35(5):374-389.)采用微分博弈理论研究多对一的主动突防问题,考虑多弹脱靶量、相对拦截角误差和能量成本设计了单一博弈性能指标,使得两个攻击弹从不同的方向追击目标同时躲避防御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459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