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百日咳鲍特菌显色培养基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33171.2 | 申请日: | 2023-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36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英;孟圆圆;李晓霞;刘亚峰;王则宇;汪礼琴;秦军领;杨红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Q1/04;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柳 |
地址: | 450016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百日咳 鲍特菌 显色 培养基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百日咳鲍特菌显色培养基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对样本中的百日咳鲍特菌同时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显色培养基,所述培养基不仅能够实现百日咳鲍特菌的特异性显色,且缩短了其培养时间,简化操作,缩短流程,节省时间,并能获得百日咳鲍特菌培养物。本发明所述培养基适用于分离获株的培养和鉴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百日咳鲍特菌显色培养基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病程可迁延数月,所以称为“百日咳”。患者可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且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严重者会引起死亡。通常情况下5岁以下儿童高发,婴儿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病死率高达10%。20世纪初,随着疫苗的研发和广泛使用,在实施扩大计划免疫的欧美国家,百日咳的发病率下降了90%以上,病死率也大幅下降,百日咳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美多国出现百日咳暴发疫情,在疫苗高覆盖的情况下,婴幼儿发病率升高,同时出现青少年及成人病例,欧美国家将百日咳流行趋势的变化称为“百日咳再现”。近年我国百日咳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2017年中国百日咳报告病例达10390例,2017~2019年已经连续三年报告病例持续增加。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己接种疫苗的青少年和成人患百日咳的病例逐渐增多,由于青少年和成人病例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而导致误诊,而且这些病例往往是婴幼儿百日咳的重要传染源。因此,百日咳鲍特菌的培养和鉴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有的检测方法有细菌培养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方法。
1.细菌培养法
病原体培养检测是诊断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的“金标准”。百日咳鲍特菌营养要求高,对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酸、重金属离子、过氧化物等代谢产物敏感,影响其生长,需在含碳、血液、淀粉等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如鲍金氏培养基、百日咳活性炭培养基等。培养后的细菌鉴定也存在困难,常规细菌鉴定仪无法做出准确的鉴定,国内多以血清凝集反应鉴定为主,也可以进行质谱鉴定。目前培养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样本先接种于百日咳选择性培养基,置于37℃孵箱,3d后开始每天检查培养皿,直至14d。若见灰白色、圆形、半透明的疑似菌落,则进行革兰染色、触酶试验和百日咳杆菌血清玻片凝集试验。显微镜显示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短小杆菌,触酶阳性,经百日咳血清凝集试验确认为阳性的菌落为百日咳杆菌,或者质谱检测鉴别百日咳鲍特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生长缓慢,培养耗时较长,培养时间需2~3周,由于所需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培养过程中杂菌尤其是真菌污染。
2.免疫学检测方法
2.1直接荧光抗体测定(DFA)
DFA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但其特异性变化大,灵敏度不高,结果判定带有主观性,荧光易淬灭,且还存在与鼻咽部其他病原体的交叉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疑似患者的症状,并与其他相关实验结果共同判断作出诊断,目前已经不推荐用于百日咳的诊断。
2.2血清学检测
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后或免疫接种后,机体针对百日咳抗原产生不同抗体,可用血清学检测。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为百日咳鲍特菌特有的抗原,易于检测标准化。血清学检测最佳时间是咳嗽发作后2~8周,此时抗体滴度处于最高水平,对于疾病的后期阶段的诊断更有用。对近期接种过百日咳菌苗的疑似患者进行血清学诊断时应谨慎,需结合其临床症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对比等做出诊断。另外血清学检测婴儿百日咳诊断中并不适用,国外研究显示,在婴儿组,经培养或PCR检测确诊百日咳的有82.2%,而通过PTx血清学检测阳性的仅39.6%。
血清学检测方法也一直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手段。然而,血清学检测常对于病程晚期的百日咳临床诊断更有用。
3.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331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吡咯并吡咯二酮磺酸盐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空心夹套钢管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