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高压切断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36606.1 | 申请日: | 2023-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30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许文军;宋开通;王恒;黄智浩;秦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74 | 分类号: | H01M50/574;B60L3/00;B60L58/10;H02J7/00;H02H7/18;H01M10/4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黄海丽 |
地址: | 241003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高压 切断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高压切断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所述方案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动力电池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动力电池的负极连接,输入端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及第二控制器均包括光敏二极管及光源,所述光敏二极管位于动力电池与电机之间的线路上,所述光敏二极管及光源内置于密闭的非透明壳体内。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高压切断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随着资源紧张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整车零部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动力电池系统。为了达到一定的续航里程并且有大功率的输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必然是大容量、高电压输出。而电池切断装置(Battery Disconnect Unit,BDU)作为电动汽车上动力电池高压接通与断开的装置,对于电池包功率的输出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BDU是动力电池系统中除了电池电芯以外,最为关键的部件。
目前的BDU的核心部件都是采用接触器,其大致结构是一根绕着线圈的铁芯、可移动触点开关;当线圈通电后,铁芯带磁,吸引触点移动,实现开关闭合,断电后铁芯消磁,开关断开。发明人发现,接触器触点易烧蚀、粘连,造成接触器通断效果不如人意,且经常需要更换,同时,由于接触器体积庞大,且BDU内至少有3个接触器,造成BDU在动力电池系统内不易摆放,进而设计受限。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高压切断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所述方案通过采用集成光敏二极管及光源的密闭非透明壳体作为控制器,基于光电效应,能够有效实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高压连通和切断,相对于现有的基于触点控制的方案,装置体积大大缩小,有效提高了空间摆放的灵活性,同时,由于不再利用触点的机械连接,有效避免了触点粘连和烧蚀,降低了安全隐患。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高压切断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动力电池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动力电池的负极连接,输入端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及第二控制器均包括光敏二极管及光源,所述光敏二极管位于动力电池与电机之间的线路上,所述光敏二极管及光源内置于密闭的非透明壳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器中的光敏二极管的负极与动力电池的正极连接,正极与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中的光敏二极管的正极与动力电池的负极连接,正极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与车载辅助蓄电源连接,通过车载辅助蓄电源的输出控制实现光源光照强度的控制,进而控制动力电池输出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光照强度的控制采用逐步增强的方式。
进一步的,当需要动力电池高压接通时,通过车载辅助蓄电源控制第一控制器及第二控制器中的光源点亮,第一控制器及第二控制器中的光敏二极管导通,进而实现动力电池与电机之间的整个电路导通。
进一步的,当需要动力电池高压接通时,预先通过车载电源控制第二控制器中的光源点亮,实现第二控制器中的光敏二极管导通,进而实现动力电池负极与电机输出端的连接;再通过车载辅助蓄电源控制第一控制器中的光源点亮,实现第一控制器中的光敏二极管导通,进而实现动力电池高压接通。
进一步的,当需要动力电池高压切断时,通过车载辅助蓄电源控制第一控制器及第二控制器中的光源熄灭,第一控制器及第二控制器中的光敏二极管切断,进而实现动力电池的高压切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与动力电池及电机之间均采用铜排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采用LED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366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型薄壁件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压力波控制的水平井趾端压裂智能滑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