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319387.6 | 申请日: | 2023-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7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 发明(设计)人: | 潘骏;韩军;骆坤;田鑫;马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7/10 | 分类号: | C22C37/10;C22C37/04;C22C37/08;C22C33/10;C21C1/10;B22D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50021 宁夏回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低温 球墨铸铁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铸造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所述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中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包括:3.70%~3.90%的C,1.90%~2.10%的Si,≤0.10%的Mn,≤0.030%的P,≤0.012%的S,0.45%~0.55%的Ni,0.035%~0.055%的Mg,≤0.006%的Ce,≤0.03%的Cu,≤0.004%的Sn,≤0.0015%Pb,≤0.001%的Bi,≤0.002%的Sb,≤0.035%的Cr,≤0.002%的As,余量为Fe和杂质元素;所述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的珠光体系数Px<2.0。本发明公开的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无需进行铁素体化退火,铸态即可达到QT350‑22LT材质指标要求,‑60℃低温冲击韧性良好,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能耗,质量稳定;使用硅镁合金球化剂搭配稀土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球化反应平稳,球化率高,具有石墨球圆整度高、石墨球细小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铸造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球墨铸铁在低温环境使用时,其韧性急剧下降,使球墨铸铁转变为脆性材料,无法抵抗各种使用环境所产生的冲击,可能导致零件的突然脆断,从而引发重大的经济损失。对球墨铸铁的配料、球化、孕育处理工艺的改进可得到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主要用于寒冷地区的重要设备部件,如风电的轮毂、底座等构件,铁路及地铁配件,石油及石化配件等。
随着风电场的逐步开发,环境恶劣但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也要开发为风场,这就要求开发材质为QT350-22LT的超低温型球墨铸铁零部件。当温度降至-60℃时,冲击功随着温度下降的应变速率大幅度提高,故对基体组织中珠光体含量有更高的要求。就现有生产工艺而言,基体组织中珠光体含量控制不稳定,为达到材料-60℃冲击性能要求,一般需对铸件进行铁素体化退火处理,以消除铸件基体组织中的珠光体,这导致成本增加,运转周期增长,劳动生产率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不需要铁素体化退火,即可生产高强度、高韧性超低温球墨铸铁,铸态材料在-60℃具有高的冲击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比含量计,包括:
3.70%~3.90%的C,1.90%~2.10%的Si,≤0.10%的Mn,≤0.030%的P,≤0.012%的S,0.45%~0.55%的Ni,0.035%~0.055%的Mg,≤0.006%的Ce,≤0.03%的Cu,≤0.004%的Sn,≤0.0015%Pb,≤0.001%的Bi,≤0.002%的Sb,≤0.035%的Cr,≤0.002%的As,余量为Fe和杂质元素;所述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的珠光体系数Px<2.0;所述珠光体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Px=3.0Mn-2.65(Si-2.0)+7.75Cu+90Sn+357Pb+333Bi+20.1As+9.6Cr+71.7Sb。
优选地,所述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的珠光体系数Px<1.7。
进一步地,所述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的Rm≥330MPa,Rp0.2≥210MPa,A≥18%;V型缺口冲击试样的-60℃冲击吸收功单个值≥9J,平均值≥12J。
进一步地,所述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的球化率≥90%,石墨个数≥120个/mm2。
上述任意所述的铸态超低温球墨铸铁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熔炼,称取60%~70%高纯生铁、30%~40%低锰废钢,0.80%~1.00%增碳剂,0.60%~0.80%硅铁加入熔炼炉内熔化;
预处理,向熔炼炉内加入0.40%~0.60%的碳化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193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室内涂装辅助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近端热用户的减温增效供热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