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亚胺还原酶突变体及其在合成手性四氢异喹啉中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76871.5 | 申请日: | 2023-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00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姚培圆;刘婷婷;徐泽菲;陈曦;冯进辉;于珊珊;吴洽庆;朱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9/06 | 分类号: | C12N9/06;C12N15/53;C12N1/21;C12N15/70;C12P17/16;C12P17/18;C12R1/1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李茂家;闫俊萍 |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亚胺 还原酶 突变体 及其 合成 手性 四氢异 喹啉 中的 应用 | ||
1.亚胺还原酶突变体,其中,所述突变体选自如下(I)-(IV)组成的组中的任一项:
(I)所述亚胺还原酶突变体和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相比,在对应于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173、235、267位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包含突变;
(II)与(I)所示序列具有至少98%的序列同一性,且不包括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突变体;
(III)由多核苷酸编码的突变体,所述多核苷酸在非常高严格条件下与(a)或(b)所示的多核苷酸杂交:
(a)编码如(I)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突变体的多核苷酸;
(b)(a)的全长互补多核苷酸;
(IV)由(I)、(II)或(III)任一项所示的突变体的片段,并且,所述片段仍然具有亚胺还原酶活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亚胺还原酶突变体,其中,所述突变体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半胱氨酸(C)、甲硫氨酸(M)、色氨酸(W)或丝氨酸(S),优选突变为半胱氨酸(C)或甲硫氨酸(M);和/或,
所述突变体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3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丝氨酸(S)、苏氨酸(T)、甘氨酸(G)、亮氨酸(L)、丙氨酸(A)或谷氨酸(E),优选突变为亮氨酸(L)或丝氨酸(S);和/或,
所述突变体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2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突变为亮氨酸(L)、缬氨酸(V)或丝氨酸(S),优选突变为丝氨酸(S);和/或,
所述突变体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亚胺还原酶突变体,其中,所述亚胺还原酶突变体为包含如下(c)~(q)中至少一项所示的突变的突变体:
(c)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半胱氨酸(C);
(d)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甲硫氨酸(M);
(e)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3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亮氨酸(L);
(f)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3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丝氨酸(S);
(g)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2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突变为丝氨酸(S);
(h)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i)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半胱氨酸(C),且第173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丝氨酸(S);
(j)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半胱氨酸(C),且第2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突变为丝氨酸(S);
(k)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半胱氨酸(C),且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l)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甲硫氨酸(M),且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m)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甲硫氨酸(M),第173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亮氨酸(L),且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n)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甲硫氨酸(M),第2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突变为丝氨酸(S),且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o)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半胱氨酸(C),第2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突变为丝氨酸(S),且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p)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甲硫氨酸(M),第173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亮氨酸(L),第2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突变为丝氨酸(S),且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q)对应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第172位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突变为甲硫氨酸(M),第173位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D)突变为丝氨酸(S),第235位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突变为丝氨酸(S),且第267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苯丙氨酸(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7687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