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60095.X | 申请日: | 2023-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73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智;刘勇;贾炳一;杜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B59/08;B63C7/10;B08B3/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5 | 代理人: | 张辉 |
地址: | 26606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床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属于海洋观测技术领域,一种海床基,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回收组件具有浮体,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脱淤组件内,以使脱淤组件不工作,第一拉绳的一端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浮体连接,以通过第一拉绳限制浮体的位置,当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脱淤组件工作,通过脱淤组件从壳体的外侧面和底部形成局部强冲刷环境,有利于海床基脱淤,降低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从而将陷入海床的海床基外表面与底质分离,有利于海床基的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为高质量长时间观测海流或海浪等其他水文要素,一般使用海床基锚系固定于海底的方式观测。海床基作为海洋观测设备的载体,内置有ADCP、AWAC等观测海流和波浪的观测设备,同时可内置其他海洋水文要素观测设备,如CTD、OBS等,一般通过释放器辅助回收海床基。
海床基投放至海底后,由于海床基连同搭载的观测设备重量较大,加之部分海床基还配有配重,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逐渐陷入底质较软的海床表层沉积物中,置于淤泥质和粉砂质海床时的沉降更为显著。由于淤泥质和粉砂质海床的表层沉积物具有粘性流体的特性,尤其是海床基发生沉降后,海床基的底部与部分侧面与海床接触,尤其是底质与海床基接触面会具有强粘附力,导致海床基在回收时,水面调查人员需要使用较大的外力才能使海床基脱离海床。然而,在实际回收操作过程中,往往发生意外事故,如海床基变形或者回收绳索断裂等,导致回收失败。
现有的海床基具体具有以下缺点:
1、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后,水面回收人员拉动释放绳索,但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很大,当释放绳索承拉力不足时,绳索易发生断裂,导致必须派遣潜水员下海打捞。
2、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水面回收人员使用机械拉动释放绳索,海床基与底质的粘附力很大,加之海床基内部沉积有大量的泥沙,底质的吸附力和自重均很大,在释放绳索的强烈拖拽下,海床基外壳在脱离海床过程中易发生形变受损,受损严重时会导致内置的设备从海床基脱落。
3、海床基部分陷于海床中时,其内舱也往往沉积有大量的泥沙,易导致海床基内置的释放器被泥沙埋没,当泥沙掩埋深度超过释放器高度5cm时,水面回收人员无法与释放器建立声通讯,释放浮球无法上浮至水面,水面回收人员也就无法通过释放绳索回收海床基。
4、当水面回收人员无法与海床基的释放器建立声通讯或者通过释放绳索无法顺利回收海床基时,一般采取潜水员辅助回收的方式。由潜水员携带水枪下潜至海床基投放位置,由于淤泥质和粉砂质底质的海水浑浊度很高,潜水员一般凭借经验摸索到海床基后,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海床基附近表层沉积物,待海床基周边淤泥冲刷基本干净时,船上配合拉动绳索,海床基方可脱困。但这种方法需要反复多次摸索和水枪冲刷,较为耗费人力物力。
因此,在粉砂质和淤泥质底质海域实施海床基观测时,海床基发生埋陷的风险较大,往往不能顺利回收,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将海床基回收。若在回收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还可能导致观测设备的损坏或丢失,造成观测数据不能及时获取,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海床基及回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海床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的观测设备、第一释放器、第一拉绳、脱淤组件、以及回收组件,脱淤组件的脱淤端位于壳体的侧面和/或底部,回收组件具有浮体,浮体连接有触发件,初始状态下,触发件的一端位于脱淤组件内,以使脱淤组件不工作,第一拉绳的一端与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连接,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与浮体连接,以通过第一拉绳限制浮体的位置,当第一释放器的释放端将第一拉绳释放后,浮体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带动触发件脱离脱淤组件,以使脱淤组件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00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