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仿生血管芯片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310247767.3 | 申请日: | 202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772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明;李琪;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筹)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B29C64/106;B29C64/379;B33Y10/00;B33Y40/20;A61L27/18;A61L27/50;A61L27/34;A61L2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李笑磊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仿生 血管 芯片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血管芯片及其应用,涉及医用血管领域。该仿生血管芯片通过3D打印制备出微流控芯片模板,再采用PDMS对微流控芯片模板进行倒模、脱模和封接,得到PDMS微流控芯片;本发明采用冬凌草甲素对PDMS微流控芯片接枝改性,制得的改性PDMS微流控芯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然后将微流控芯片进行血管化培养,得到仿生血管芯片;该仿生血管芯片可以使细胞保持良好的活力;另外,本发明还采用七叶皂苷在PDMS微流控芯片表面制备功能化涂层,可进一步提升PDMS微流控芯片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且制得的仿生血管芯片可保持更优的细胞活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血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血管芯片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21世纪重要的科学技术前沿之一,为体外模拟人体代谢模型提供了重要平台。血管芯片是一种典型的微流控芯片。为了解决动物实验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提出了血管芯片的概念。血管芯片技术除了具有小型化、集成化、低功耗等特点外,还可以精确控制多个系统参数。如化学浓度梯度、流体剪切力,以及构建细胞图形培养等,模拟人体血管的复杂结构、微环境和生理功能。目前,血管芯片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包括流体刺激下的血管化类器官芯片、3D打印血管化微流控芯片、单层三维血管网络微流控芯片、组织与血管共培养微流控芯片等。
3D打印技术也被称为增材制造技术,是通过对原材料层层叠加的方式来加工三维复杂结构的制造方法。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和可打印材料种类的增加,3D打印也被用于器官芯片的制备。与其他制备方法相比,3D打印不需要使用任何夹具和模具,只需要设计好模型导入计算机切片软件,然后连接打印机,就可以实现芯片的结构进行打印,有生产过程简单,操作方便的优势。
目前在临床应用小口径人工血管(直径<6mm)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其植入人体后通常存在着末端再狭窄、通畅率低等问题。医学影像研究发现冠脉、外周小血管内表面存在螺纹样结构会导致血液呈旋动流态。血液的这种旋动流态能够起到减少湍流、抑制有害脂质在血管壁面的沉积,促进氧气的吸收的作用,进而抑制血管疾病的发生。本发明采用PDMS微流控芯片制备仿生血管芯片,在仿生血管芯片内壁设置芯片流道,且在芯片流道中间位置设置螺纹样分布的半圆状凸起,并进一步提升仿生血管芯片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生血管芯片及其应用,该仿生血管芯片采用PDMS微流控芯片制得,该PDMS微流控芯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能;另外,该仿生血管芯片可以使细胞保持良好的活力。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仿生血管芯片,上述仿生血管芯片中设置有芯片流道;上述芯片流道位于仿生血管芯片中间位置(平行于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上述芯片流道中间位置设置有半圆状凸起,上述半圆状凸起呈螺纹样分布于芯片流道内;上述仿生血管芯片由改性PDMS微流控芯片制得;上述改性PDMS微流控芯片由冬凌草甲素改性PDMS微流控芯片制得。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仿生血管芯片长58-62mm,宽18-22mm,高8-12m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芯片流道为圆柱状,上述芯片流道直径为2.8-3.2mm,上述芯片流道全长14-16m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半圆状的凸起半径为0.1-0.12mm,螺纹样的尺寸为螺距是2.8-3.2mm,圈数为3-3.5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血管芯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墨水加入到3D打印机中,制备出具有特定图案的微流控芯片模板;
2)再利用PDMS高温固化的特性对微流控芯片模板进行倒模、脱模和封接,得到PDMS微流控芯片,再采用冬凌草甲素改性PDMS微流控芯片,制得改性PDMS微流控芯片;
3)将改性PDMS微流控芯片进行血管化培养,得到仿生血管芯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筹),未经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477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式沙浆搅拌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水利治理的勘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