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升降式细胞培养皿及其在体外细胞接触共培养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45427.7 | 申请日: | 202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6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峰;尤钺;李金霞;张舜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3/04 | 分类号: | C12M3/04;C12M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王晓凤 |
地址: | 10004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细胞 培养皿 及其 体外 接触 培养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升降式细胞培养皿及其在体外细胞接触共培养中的应用。所述培养皿的皿体包括细胞腔室、皿底座、分隔壁和升降部,升降部包括升降平台,其直径与细胞爬片直径相等,通过升降杆和推拉柄可实现上升或下降;细胞腔室的细胞培养面中央向下延伸设有一个由竖直分隔壁围成的中空管状隧道;升降平台设置于管状隧道中,其侧壁紧密贴合分隔壁内壁。升降平台初始高度低于细胞培养面一个细胞爬片的高度,放入细胞爬片后,与细胞培养面、分隔壁顶端面齐平,升降平台上升后便于取出细胞爬片,通过更换中心的细胞爬片实现不同种类细胞之间的接触共培养,便于进行不同细胞接触界面的生物学研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升降式细胞培养皿及其在体外细胞接触共培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研究细胞共培养的技术主要包括直接接触共培养和间接接触共培养两种。间接接触共培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分别接种于不同的载体上,然后再将这两种载体置于同一培养环境中,较为典型的是Transwell上下共培养体系,但间接接触共培养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1)Transwell培养系统上下室以聚碳酸酯膜相隔,为防止细胞穿过,共培养实验选用0.4μm孔径的膜,这会阻隔细胞分泌的部分膜囊泡通过,从而影响细胞间通讯;(2)无法对两细胞群相交界面处的指标进行探究;(3)无法开展细胞之间某些通讯手段(例如,间隙连接或隧道纳米管)的探究;(4)实验成本较高。直接接触共培养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按照一定的接种比例放在同一培养环境中共同混合培养,该共培养技术的缺陷是后续分离单类细胞的程序复杂且困难,而且目前缺少一种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细胞分别限制在特定区域内的直接接触共培养的细胞培养器皿,导致无法开展不同种类细胞之间直接接触界面处的指标的研究。
因此,为了可以进行不同种类细胞相交界面处的生物学指标的检测,为了提供给细胞间间隙连接或隧道纳米管等相关研究的便利,有必要开发一种可以将不同种类细胞分别控制在特定区域内生长的直接接触共培养的细胞培养器皿。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升降式细胞培养皿及其在体外细胞接触共培养中的应用,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涉及的至少一项问题。其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升降式细胞培养皿,包括皿盖和皿体,皿盖、皿体相适配,所述皿体为上开口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皿体包括细胞腔室、皿底座、分隔壁和升降部;
所述细胞腔室的内侧底部为细胞培养面,细胞腔室底部外侧围有一圈中空的皿底座,其与细胞腔室的外侧壁一体连接,所述细胞培养面中央向下延伸设有一个由竖直分隔壁围成的中空管状隧道,分隔壁的顶端面与细胞培养面齐平;
所述升降部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升降平台、升降杆、推拉柄,所述升降平台设置于管状隧道中,其顶端面为水平面,其直径设置与常规细胞爬片直径相等的多个规格,且其侧壁与分隔壁紧密贴合,升降平台的底部与推拉柄之间通过升降杆连接与固定,在推拉柄的作用下升降平台可沿着分隔壁上升或下降;
所述皿底座的底端是水平的,所述皿底座的高度大于整个所述升降部的最大高度,即所述推拉柄降至最低位置也不会超出皿底座的底端。
优选的,所述升降部采用手动推拉式升降,所述推拉柄为水平圆柄,其向上推动升降杆,带动升降平台在管状隧道中上升,其向下拉动升降杆,带动升降平台下降。
优选的,所述分隔壁内侧在距离细胞培养面一定高度处对称设置凸点,所述升降平台侧壁在不同高度设置多个与凸点相适配的卡槽,当凸点与最高位置的卡槽卡合在一起,此时升降平台的顶端面与细胞培养面的高度差为一个细胞爬片的高度。使用时一般设置此高度为升降平台的初始高度。
优选的,所述推拉柄的直径大于管状隧道的直径,推拉柄向上推至管状隧道底部时,升降平台上升到最高位置,此时升降平台的顶端面高于所述细胞培养面,但未超出细胞腔室的高度,升降平台的底端面低于细胞培养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454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