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05954.5 | 申请日: | 2023-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58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 发明(设计)人: | 石红兵;刘少然;刘滨;康永水;耿志;周原;刘靖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4T10/15 | 分类号: | F24T10/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田灵菲 |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装配式 地热能 耦合 综合 化供能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包括耦合连接的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所述地源热泵系统对浅层地热能进行补热或制冷,实现供能或供冷,其中,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包括地埋管集热器,所述地埋管集热器缠设于装配式地连墙周围,地连墙装配组件之间通过所述地埋管集热器相连,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安装;本申请创造性的提出了浅层地热能与装配式地连墙协同利用的联合供能系统,大大节省了建造成本,节约占地空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
背景技术
工程实际中,若仅使用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冬天供暖时,占地面积较大;而且会因为长期能量取放量不平衡造成冷热堆积问题,而且抽上来的25℃低品质热能的水源远远不能满足建筑供暖的需要;另一方面,目前地连墙建造技术存在打井费用高,工程建设初投资高的缺点。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提高浅层地热能供能品质又可以降低能耗的供能系统,满足城市建筑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创造性的提出了浅层地热能与装配式地连墙协同利用的联合供能系统,大大节省了建造成本,节约占地空间,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包括耦合连接的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所述地源热泵系统对浅层地热能进行补热或制冷,实现供能或供冷,其中,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包括地埋管集热器,所述地埋管集热器缠设于装配式地连墙周围,地连墙装配组件之间通过所述地埋管集热器相连,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安装。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中,所述地源热泵系统包括通过取水管、回水管和通过管路连接的热泵机、水泵、换热器和蒸发器,所述取水管和所述回水管均与所述地埋管集热器连接,所述地埋管集热器吸收土壤中的热负荷,以水作为热传输介质将低品质水通过所述取水管送到地上部分先经过所述换热器与用户端建筑体内循环系统的水介质进行热交换,用户端建筑体内循环的水再通过所述热泵机和所述蒸发器进行二次加热,然后经过所述水泵送到用户端建筑体内进行热交换,完成换热后再通过所述回水管回灌至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中,所述地源热泵系统还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沉淀池和过滤器。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中,通过所述取水管抽出来自浅层地热的低品质的温水先经过所述沉淀池进行沉淀过滤,然后经过所述换热器与流经用户端建筑体内的循环水交换热量,利用制冷剂彻底交换完地下循环水的热量,然后经过所述过滤器过滤,再通过所述回水管回灌至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在用户端建筑体内循环的水经过所述热泵机和所述水泵进行内循环。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中,所述换热器为三级换热器实现三级换热,所述过滤器为三级过滤器实现三级过滤。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中,所述地源热泵系统还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水箱,用以缓存水以调节管路流量。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中,所述地源热泵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热泵机相连接的冷却塔,以对所述热泵机进行冷却降温。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带来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与传统单一浅层地热能供能系统和单一太阳能供热系统相比,创造性的提出了浅层地热能与装配式地连墙协同利用的联合供能系统,大大节省了建造成本,节约占地空间,具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可持续稳定运行、制热制冷效率高、清洁无污染的特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059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