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03737.5 | 申请日: | 2023-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39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陶峰;姚青;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名杰模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F16F15/02;F16F15/023;F16F15/04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慧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32 | 代理人: | 彭冲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盲区 检测 控制器 支架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用于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的安装,传动腔,其开设在所述安装槽的上下侧,且传动腔均与安装槽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腔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双螺纹传动杆,所述双螺纹传动杆两端的外部均螺纹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另一个传动腔的内部,且移动块均与传动腔滑动配合,所述双螺纹传动杆的一端焊接有第一转轴。该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可以以适应不同尺寸大小的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且可以对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进行有效的缓冲,避免震动造成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的磕碰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器支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前杠盲区是引擎盖前看不到的地方,俗称前盲区,造成汽车前盲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与车身、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都有关系,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前盲区的距离,是很容易发生追尾事件,一般通过盲区检测传感器对汽车的前盲区进行监控,使用者通过车内的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而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通常固定安装在汽车内部的支架上。
但是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的大小尺寸不一,导致需要根据不同型号的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来调整支架内螺栓固定的位置,其影响整体安装的过程,增加了工作的效率,且使用时由于车辆的震动容易导致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与支架之间的磕碰,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损坏,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不能很好的适应不同型号的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和震动容易导致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支架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用于前杠盲区检测控制器的安装;
传动腔,其开设在所述安装槽的上下侧,且传动腔均与安装槽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腔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双螺纹传动杆,所述双螺纹传动杆两端的外部均螺纹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另一个传动腔的内部,且移动块均与传动腔滑动配合,所述双螺纹传动杆的一端焊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传动腔的外部,且第一转轴与传动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位于传动腔外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旋钮;
滑腔,其开设在所述安装槽内部后端的两侧,且每一侧均等距分布开设有三个,所述滑腔的内部均焊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两端的外部均滑动设置有摩擦块,所述滑腔的前侧均设置有第一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摩擦块之间均通过连接杆相连接,且连接杆分别与第一缓冲板和摩擦块转动连接;
第二缓冲板,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部的上下方,所述第二缓冲板与第一缓冲板均由橡胶材质制成,所述第二缓冲板与安装槽之间均通过五个等距分布的第二复位弹簧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块位于安装槽内部一端的中间位置处均固定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一侧的后端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均转动设置有单螺纹传动杆,所述单螺纹传动杆的一端焊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安装块的外部,且第二转轴与安装块转动连接,所述单螺纹传动杆的外部均螺纹连接有滑夹板,所述滑夹板的一端均贯穿并延伸至安装块的外部,且安装块均与安装块滑动配合。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内部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均与滑夹板位于安装块内部的一端滑动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位于安装块外部的一端均固定设置有第二旋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名杰模塑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名杰模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037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