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和运输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54118.1 | 申请日: | 2023-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9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姚宣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25B13/00;F25B41/40;F25B41/20;F25B41/31;F25B43/00;F25B21/02;F25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孔祥玥 |
地址: | 524088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余热 回收 系统 运输工具 | ||
本发明涉及能量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和运输工具,通过将容纳有含CO2的[bmim][PF6]溶液的发生器套设于尾气排放管道外,利用尾气将溶液加热并在临界区产生高温高压CO2蒸气,蒸气经第一热交换器冷却后经膨胀阀进入气液分离器,被分离出的气相CO2直接排入第一热交换器,液相CO2经四通阀流入冷凝器冷凝,冷凝的CO2经第一节流阀流入蒸发器蒸发制冷,流出CO2工质经四通阀流入气液分离器,与其中的气相CO2混合流入第一热交换器被加热,最后流入吸收器被[bmim][PF6]浓溶液吸收形成含CO2的溶液,溶液经液体泵升压流入发生器,完成制冷循环,采用吸收式制冷,能量损耗少,能量回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和运输工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内燃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使石油能源的消耗、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内燃机的节能和减排已经成为国内外主要动力装置追求的目标之一,内燃机余热利用被公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节能措施。然而传统车用内燃机能量转化效率有限,燃油燃烧产生的能量仅约有三分之一转化为机械能,为车辆提供动力,有三分之一通过汽车尾气排出,另三分之一通过冷却水将热量带到大气中,造成这部分能量未被利用而浪费掉。
现有的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能量转换过程多、复杂,导致余热回收利用效果不明显,而对于制冷制环系统多数是通过利用发动机曲轴输出的部分动力直接为压缩机做功,造成能量损失及增加曲轴扭力矩,且压缩机的机械运动会产生不小的噪音;而对于尾气余热温差发电则不能很好有效利用废热热能,其设计安装较为复杂、结构不紧密,而且对于尾部扰流的烟气不能高效利用余热,损失较大,易受高温过载,且仍存在大量的能量损耗,从而导致能量的实际回收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的能量回收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包括:
发生器、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气液分离器、四通阀、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液体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膨胀阀;
套设于尾气排放管道外的该发生器设置有相连通的气体输出端口、液体输出端口和液体输入端口;
该第一热交换器和该第二热交换器均设有A端口、B端口、C端口和D端口,该A端口与该B端口连通,该C端口与该D端口连通;
气液分离器设有相连通的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
该吸收器设有相连通的液体输入通口、液体输出通口和气体输入通口;
该四通阀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
该气体输出端口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A端口连通,该第一热交换器的B端口与该膨胀阀的输入端连通,该膨胀阀的输出端与该第一输入口连通,该第一输出口与该第一端口连通,该第二端口与该冷凝器的一个连通口连通,该冷凝器的另一个连通口与该第一节流阀的一个连接口连通,该第一节流阀的另一个连接口与该蒸发器的一个连通口连通,该蒸发器的另一个连通口与第三端口连通,该第四端口与该第二输入口连通,该第二输出口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C端口连通,该第一热交换器的D端口与该气体输入通口连通,该液体输出通口与该液体泵的输入端连通,该液体泵的输出端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A端口连通,该第二热交换器的B端口与该液体输入端口连通,该液体输出端口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C端口连通,该第二热交换器的D端口与该第二节流阀的输入端连通,该第二节流阀的输出端与该液体输入通口连通;
该发生器内容纳有含CO2的[bmim][PF6]溶液。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系统中,该四通阀设有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该第一开关阀连通该第一端口和该第三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41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