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驱动系统主动润滑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42813.6 | 申请日: | 202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06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潘发玉;徐海林;周坤;曹维;潘二栓;武红钢;郭育成;沈双达;周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盐城易动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613 | 代理人: | 王宗艺 |
地址: | 2240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系统 主动 润滑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驱动系统主动润滑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主动润滑装置包括输入轴、中间轴,还包括安装在输入轴上的集油器、安装在集油器内部的转子、将泵入的油液汇入中间轴、输出轴的送油器。所述集油器设置有位置固定的集油口,承接飞溅或汇集的润滑油液,集油口连接泵油腔体;泵油腔体为环形结构,内侧开口,腔体内均匀排布有多个收缩部。集油器通过侧面的定位片嵌入前轴承压板进行环向定位。转子上设置有多个梯形刮油块,刮油块上设置有进油孔,刮油块转动至集油器的收缩部处挤压润滑油液,润滑油液泄入进油孔。送油器与输入轴内壁过盈配合,随输入轴同步转动。本发明结构较为紧凑,进行主动润滑,制造与生产成本较低,润滑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动力系统润滑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纯电动力变速箱的输入轴、中间轴上的轴承进行有效润滑的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润滑油作为传动系统必不可少一部分,承担着变速器的动力传递、冷却、润滑、清洁、防锈、兼容等功能。变速箱齿轮高速啮合传动、轴承高速旋转当中都会产生热量,会降低齿轮的耐磨性能,使轴承发生热涨效应,导致膨胀后损坏,进而直接影响整箱的传递效率,乃至影响整车电耗。
以现有电驱结构形式,需要对齿轮、轴承、驻车/执行、同步器等部件进行润滑,而这些部件润滑无外乎两种形式,主动润滑、飞溅润滑。
主动润滑,一般通过油泵、油冷器、液压回路、过滤器,构成液压系统的循环,对零件进行强制性润滑;飞溅润滑,则是零件浸入油液中,通过运转件的旋转,将油液搅拌起来,带入其他零件,以实现润滑。飞溅润滑,飞溅的过程会对齿轮传动产生额外阻力,导致传动效率下降。
现有的主动润滑方式,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 109882582 A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主动润滑阀所公开的,在变速箱频繁换挡及极限工况下,确保了齿轮箱中齿轮的润滑及冷却,防止因润滑油不足造成的齿轮损坏等问题。该阀体结构紧凑,在流量压力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下,该阀件能在不借助其他辅助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感受系统压力变化自动调节系统中介质的流量大小,使流量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但是这种主动润滑方式,需要配合油泵回路进行润滑油液的输送,目前在电驱动系统中,要求结构更为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单独设置电子泵或机械泵,不仅占用空间,同时增加了设备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电驱动系统主动润滑装置及其工作方法,通过输入轴带动输油部件的驱动,同时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和主动润滑回路,对与输入轴、中间轴、输出轴连接的齿轮、轴承,在高速运转下,避免离心力的影响,也可有效供油。
为实现以上目的或者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按照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驱动系统主动润滑装置,其包括输入轴、中间轴,还包括安装在输入轴上的集油器、安装在集油器内部的转子、将泵入的油液汇入中间轴、输出轴的送油器,
中间轴插接在输入轴后端,通过滚针轴承配合,两者同轴且相对转动;中间轴中空,设置有输油孔,中间轴侧面设置有润滑油孔,润滑油孔与所述输油孔联通,润滑油孔对齿轮、轴承、同步器进行润滑,
所述集油器设置有位置固定的集油口,承接飞溅或汇集的润滑油液,集油口连接泵油腔体;泵油腔体为环形结构,内侧开口,腔体内均匀排布有多个收缩部。集油器通过侧面的定位片嵌入前轴承压板进行环向定位,前轴承安装在输入轴的轴径上,限制集油器的移动,
转子为环形部件,过盈配合安装在输入轴的轴径上,随输入轴同步转动,转子上设置有多个梯形刮油块,刮油块上设置有进油孔,刮油块转动至集油器的收缩部处挤压润滑油液,润滑油液泄入进油孔,
输入轴在与转子连接处设置有沟槽,沟槽上设置有多个油道孔,所述油道孔连接输入轴内部送油腔,送油器与输入轴内壁过盈配合,随输入轴同步转动,送油器一侧设置有多个弧形挡块,挡块与油道孔流入的润滑油液接触后,甩入送油器中心的入油管,所述入油管插入中间轴的输油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428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