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CAN通讯的双电池BMS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37415.5 | 申请日: | 2023-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80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杰;方伟鹏;郑君彬;吴伟;陈志军;叶国华;曾国强;刘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2 | 分类号: | B60L58/12;B60L58/18;B60L58/10;B60L3/00 |
代理公司: | 广东合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61 | 代理人: | 梁洪文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can 通讯 电池 bms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AN通讯的双电池BMS系统及控制方法,首先MCU通过识别引脚对双电池进行区分,由引脚电平的高低区分主电池或副电池;副电池向主电池发送报文;主电池接收副电池发送的报文,对报文信息进行整合,根据主电池自身电压、副电池电压及电池错误状态,决定放电状态为并包状态或单电池状态、判断高压电池还是低压电池、决定上传MCU的报文内容。本发明能够确定双电池放电状态,稳定可靠;高压电池吸收控制器的回馈电流,低压电池放电后马上关闭,有效防止互冲;防止触发电池的放电过流保护及充电过流保护,使得电池使用更加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AN通讯的双电池BMS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的很多电动车厂对提升车辆的功率和里程的需求在日益提高,所以电池厂商都开始研究将两个电池并联一起使用的方法。如果只是想提高里程的话,便可以使用先放完一个电池,再放另外一个电池的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会存在两电池同时使用的情况。但是如果要提高电池输出功率的话,在安全方面就会需要增加诸多的考虑。
市面上的双电并联使用的电池,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风险,比如说整车如何知道自己此时可以获取多少电流;在两电池存在压差时如何合理的获取适合的放电电流;两电池在静置状态下或者是状态切换的过程中是否会有高压电池给电压电池充电的风险(后文简称“互充”)。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双电池并联使用时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CAN通讯的双电池BMS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基于CAN通讯的双电池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MCU通过识别引脚对双电池进行区分,由引脚电平的高低区分主电池或副电池;
步骤二、副电池向主电池发送报文,所述报文包括副电池电压、SOC值、电池最大峰值放电电流、电池最大持续放电电流、电池最大持续充电电流及电池错误状态;
步骤三、主电池接收副电池发送的报文,对报文信息进行整合,根据主电池自身电压、副电池电压及电池错误状态,决定放电状态为并包状态或单电池状态;
主电池根据自身SOC值及副电池的SOC值,判断主电池、副电池为高压电池或低压电池;在放电状态下,高压电池充电MOS管放电后延迟关闭,低压电池充电MOS管放电后立即关闭;
主电池根据放电状态决定上传给MCU的报文内容,若放电状态为并包状态,主电池将自身最大峰值放电电流、最大持续放电电流、最大持续充电电流分别与副电池的最大峰值放电电流、最大持续放电电流、最大持续充电电流相加后再上报MCU;若放电状态为单电池状态,将放电电池的最大峰值放电电流、最大持续放电电流上报MCU,并将另一电池的最大持续充电电流上报MCU。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当引脚为高电平时,电池为主电池;当引脚为低电平时,电池为副电池。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若主电池超时接收不到副电池报文,则进行通讯故障报警。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决定放电状态的方法具体包括:
(1)若主电池与副电池的电压差大于0.5V,则当前若处于并包状态就保持并包状态,若当前不处于并包状态,则控制双电池为主电池单包放电;
(2)若主电池与副电池的电压差小于-0.5V,则当前若处于并包状态就保持并包状态,若当前不处于并包状态,则控制双电池为副电池单包放电;
(3)若主电池与副电池的电压差处于-0.5V~0.5V之间,则控制为并包放电;
(4)若主电池或副电池的电池错误状态显示放电错误,则清除并包运行状态,继续接收副电池报文;
(5)若车锁信号不在位,则清除并包运行状态,继续接收副电池报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74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