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气双向流DPF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29546.9 | 申请日: | 2023-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22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楼狄明;向倍宏;张允华;房亮;陈雅娟;谭丕强;胡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9/00 | 分类号: | F01N9/00;F01N13/00;F01N3/022;F01N3/023;F01N3/035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金星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双向 dpf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尾气双向流DPF系统及其控制方法,DPF主体安装在第二管路上,第一管路、第三管路分别连通DPF主体的上下游,第二管路分别与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相连,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用于通断第二管路和第一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分别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相连,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用于通断第四管路和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五管路分别与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相连,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用于通断第五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三管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切换尾气流过DPF主体的流向,使捕集的颗粒物分布均匀,避免了碳载量及灰分层厚度在通道内沿单一流向逐渐变大,解决了过滤体有效过滤长度的减小的问题,减少了DPF的主动再生次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尾气双向流DPF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柴油机排气中的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CO)、碳氢(HC)、氮氧化合物、颗粒物(PM)。尾气后处理系统常包括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Catalytic Reduction,SCR)。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高达95%,是目前公认的能够有效处理颗粒物排放的技术手段之一。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壁流式蜂窝过滤体的DPF,壁流式蜂窝载体的出口及入口端面上布满很多沿轴向相互平行的窄小孔道,相邻孔道之间有多孔介质壁相连,各个孔道的入口和出口两端交替封堵,呈现出一个蜂窝状结构。这种结构迫使尾气从入口孔道进入,流经多孔壁面,从相邻的出口孔道流出,在该过程中,颗粒物被捕集到多孔壁面内或沉积在壁面上。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捕集的颗粒积累在捕集器内,导致排气背压增加,造成柴油机经济性和动力性下降,一般通过主、被动再生及时将捕集器中的颗粒物清除。主动再生一般指利用外加能量提高排气温度,使得颗粒物燃烧;被动再生指的是依靠原本的排气温度和NO2在催化剂涂层的作用下与碳颗粒反应去除颗粒物。
但是,在现有的尾气后处理系统中,尾气经过DOC后从DPF入口孔道流入,出口孔道流出,捕集的颗粒物在孔道内形成的碳烟层厚度沿着尾气流向逐渐增大。同时,PM再生后产生的不可燃烧的灰分也会因碳烟分布和尾气流向以堵头形式沉积在通道末端,过滤体的有效过滤长度随着灰分堵头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进一步使碳烟的分布向过滤体的中部、前端沉积,碳烟层厚度随之增大,通道直径和过滤体长度的减小导致载体的过滤效率下降,排气经过DPF通道和壁流速度增大,导致DPF的压降增大,主动再生时机提前,降低了DPF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尾气双向流DPF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尾气双向流DPF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第四管路、第五管路、DPF主体、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第六控制阀;
所述DPF主体安装在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连通DPF主体的上游,所述第三管路连通DPF主体的下游,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相连,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三管路相连,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通断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通断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相连,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通断第一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第四控制阀用于通断第四管路和第二管路;
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二管路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三管路相连,所述第五控制阀用于通断第二管路和第五管路,所述第六控制阀用于通断第五管路和第三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DPF主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295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