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框架式防护理念的内倾船型典型舱室综合布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24231.5 | 申请日: | 2023-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61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闫钊;李勇刚;胡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B71/00 | 分类号: | B63B7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王杰 |
地址: | 43006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框架 防护 理念 内倾 船型 典型 舱室 综合 布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框架式防护理念的内倾船型典型舱室综合布置方法,基于基本设计原则,主船体内典型舱段舱室标准布置方法:纵向主通道布置于舷侧,由纵向连续舱壁与舷侧外板之间的通道形成;对于大尺寸功能舱室,采用U2.0布局;对于多个功能舱室,采用H2.0布局;一体化上层建筑体内典型舱段舱室标准布置方法:上层建筑在舷侧应布置一排功能舱室,纵向主通道布置于舷侧功能舱室的内侧;采用I I2.0布局布置上层建筑内功能舱室。本发明针对应用框架式防护理念以及内倾船型的大型船舶,从结构防护、空间利用、大尺寸功能舱室规划、舱室通达性、布置整齐美观性等多个方面综合形成舱室布置标准化方法,为未来大型船舶的总布置敏捷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总体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框架式船体结构防护理念的内倾船型典型舱室综合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国外在新型大型船舶的结构设计中广泛应用了框架式结构防护理念,即在全船采用纵向的箱型结构。基于防护效能和总体资源代价的综合权衡,目前框架式船体结构在船舶设计中较为常用的应用方式为在主船体及一体化上层建造内设置纵向的强力纵壁,如图1所示。
传统船舶在整体舱室布局时,主要围绕重要功能舱室展开,通过通道串联各主要功能舱室,形成布置方案,对结构防护性能缺乏顶层考虑。采用图1所示结构设计后,要求纵向舱壁上尽量减少开口以确保结构抗爆性,对船舶主通道及各个功能舱室的布置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型船舶采用内倾船型由于其各层甲板横向宽度由下至上逐渐递减,采用纵向舱壁时容易出现各层甲板舱室分割后尺寸较小,缺乏大空间舱室环境的布置问题。
为此,亟需对上述各项设计冲突进行分析,平衡防护、大空间布置需求、舱室通达性与使用便捷性等设计要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大型船舶在同时应用内倾船型以及框架式防护理念后,结构防护性能、大尺寸空间需求以及舱室使用便捷性的平衡问题,提供一种基于框架式防护理念的内倾船型典型舱室综合布置方法,在保证结构防护性能的前提下,规划形成大尺度功能舱室,同时构建标准化的主通道布置方案,确保全船舱室布局的合理、整齐、美观。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框架式防护理念的内倾船型典型舱室综合布置方法,基本设计原则包括:
a.基于框架式防护理念,在水线以上各层甲板间设置左右两道纵向连续舱壁;
b.纵向连续舱壁应尽可能覆盖本船重点防护舱室;
c.各层甲板间的纵向连续舱壁横向位置应尽量确保一致;
d.各层甲板间的纵向连续舱壁应作为本层甲板的主通道的一部分;
e.在全船主要防护区域内,纵向连续舱壁不应中断,并尽量减少人员通行开口数量,每层甲板内以相邻两道主横水密隔壁划分为一个布置单元,每个布置单元内每道纵向连续舱壁上人员通行开口数量不应大于2个;
f.主船体内主通道应尽量位于主要功能舱室的外侧,利用布置单元内部横向通道实现通达连接;
基于上述基本设计原则,分别形成主船体内和一体化上层建筑体内典型舱段舱室标准布置方法,其中:
S1、主船体内典型舱段舱室标准布置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确定纵向主通道位置:纵向主通道布置于舷侧,由纵向连续舱壁与舷侧外板之间的通道形成;
S1.2、布置典型功能舱室:
对于大尺寸功能舱室,采用U2.0布局,U2.0布局形式中,纵向连续舱壁构成的主通道与大尺寸功能舱室不应直接连接,而是通过横向通道连接,本舱段内通往上下层的斜梯应尽量分布在“U形”的两个拐角处,形成人员跨层通行的专用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242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