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更安全的电动车锂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223006315.6 | 申请日: | 2022-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996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刚;陈勇;柯爱梅;鲁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康胜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3;H01M10/657;H01M50/244;H01M50/24;H01M50/249;H01M50/256;H01M10/66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兴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8 | 代理人: | 经少猛 |
地址: | 337000 江西省萍乡市萍***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电动车 锂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更安全的电动车锂电池,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制冷箱,所述制冷箱内腔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制冷机构,所述制冷箱内腔的底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输送箱,所述输送箱内腔的两侧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扇叶,所述输送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输出口且位于防护箱的内腔连通有喷头。本实用新型通过制冷箱、制冷机构、输送箱、扇叶、输送管、电机和喷头的设置,解决了现有的锂电池在高温下工作时无法对其进行散热处理,可能会引发锂电池着火或者短路,大大的降低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了市场占有率,无法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更安全的电动车锂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S.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但是现有的锂电池在高温下工作时无法对其进行散热处理,可能会引发锂电池着火或者短路,大大的降低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了市场占有率,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安全的电动车锂电池,具备散热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锂电池在高温下工作时无法对其进行散热处理,可能会引发锂电池着火或者短路,大大的降低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了市场占有率,无法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更安全的电动车锂电池,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制冷箱,所述制冷箱内腔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制冷机构,所述制冷箱内腔的底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输送箱,所述输送箱内腔的两侧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扇叶,所述输送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输出口且位于防护箱的内腔连通有喷头,所述防护箱的顶部设置有隔热板。
优选的,所述防护箱的正表面固定安装有提手,所述防护箱正表面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卡块。
优选的,所述防护箱的背面通过合页活动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部设置有卡扣。
优选的,所述防护箱的右端固定安装有输电线,所述盖板的正表面固定安装有保护棉。
优选的,所述制冷箱内腔顶部的两侧通过支架固定安装有过滤板,所述喷头顶部的两侧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防护箱内腔的顶部,所述制冷箱的背面固定安装有进气管。
优选的,所述防护箱内腔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卡板,所述卡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夹紧有锂电池本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制冷箱、制冷机构、输送箱、扇叶、输送管、电机和喷头的设置,解决了现有的锂电池在高温下工作时无法对其进行散热处理,可能会引发锂电池着火或者短路,大大的降低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了市场占有率,无法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提手的设置,便于使用者对该装置进行提取,通过过滤板的设置,避免灰尘杂质对锂电池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制冷箱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箱结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康胜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康胜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0063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