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923221.9 | 申请日: | 2022-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979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 发明(设计)人: | 徐家明;董新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中润易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3/31 | 分类号: | B60L53/31;B60B3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研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89 | 代理人: | 于森 |
| 地址: | 215138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涉及汽车充电桩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面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底座内壁底面固定安装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顶面固定安装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顶面固定安装有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背面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表面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固定板底面固定安装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表面滑动安装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机构与升降板螺纹连接,所述升降板底面固定安装有插杆。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机构带动升降板和插杆向下移动,使插杆对齐插入地面开设的固定孔内,当该充电桩受到较强的外力冲击时不会滑动移位或倾倒,具有更佳的抵抗外力冲击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存量逐渐减少,以及全球变暖问题愈发严重,新能源的研发与使用成为当代科技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以电能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具有低碳排放、更加经济等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续航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电动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汽车充电桩被投入使用,汽车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设置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为电动汽车充电。
公开号为CN21273780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座背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控制杆。该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通过移动控制杆推动万向轮转动,使得万向轮带动充电桩本体进行移动,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对充电桩本体进行移动,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通过稳定支板实现了对充电桩本体的稳定支撑,保证了充电桩本体的稳定性,通过调节固定栓对底座与固定板之间固定的稳定,实现了对稳定支板高度的调节,可以对稳定支板的高度进行调节。
通过稳定支板与地面贴合对充电桩进行支撑和固定,相比仅通过万向轮进行支撑的充电桩不易移动,但是在受到强外力作用时,稳定支板依然会相对地面发生滑动,导致充电桩移位甚至发生侧翻受损。
为此提出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可移动充电桩采用地表支撑进行定位当受到较强外力冲击时依然会滑动移位甚至倾倒受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桩,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面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为带有锁定结构的万向轮,所述底座顶面设有限位圈,所述底座内壁底面固定安装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顶面固定安装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与底座内壁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承重板顶面固定安装有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背面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表面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固定板底面固定安装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表面滑动安装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机构与升降板螺纹连接,所述升降板底面固定安装有插杆,所述充电桩本体顶面固定安装有立板,所述立板顶面固定安装有顶棚。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液压杆,所述液压杆底面和液压杆伸缩端顶面均固定安装有安装座,两个所述安装座的相对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且弹簧套设于液压杆外部,所述缓冲组件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底座内壁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固定板顶面中部,所述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固定板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板螺纹套装于螺纹杆表面,所述螺纹杆底面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块。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杆,所述滑杆固定安装于固定板底面,所述滑杆的数量为两个且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升降板滑动套装于滑杆表面,所述滑杆底面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块。
进一步地,所述顶棚为塑料材质,且顶棚顶面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倾斜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中润易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中润易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9232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人工智能的防撞充电桩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卷筒式联轴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