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视角x光通道行李检查仪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43567.1 | 申请日: | 2022-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098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贵军;王伟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鑫立达宏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G01V5/00;B65G47/8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悦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932 | 代理人: | 纪海霞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视角 通道 行李 检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三视角x光通道行李检查仪,涉及安检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X光检测机构和阻拦结构,其中X光检测机构的内壁上活动连接有阻拦结构;X光检测机构包括X光检测机箱和铅玻璃窗,X光检测机箱的一侧设置有铅玻璃窗;阻拦结构包括阻挡杆和电动液压杆,阻挡杆的下方与电动液压杆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X光检测机构和阻拦结构,解决了三视角X光安检机传送中断检测麻烦和不便定位问题皮箱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检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三视角x光通道行李检查仪。
背景技术
传统的安检X光机基本是单视角,在行李、包裹检查时虽然能够协助安检人员判断及锁定可疑物品,但对于人流量集中的场合,有些难以分辨的行李,则需要变化角度进行二次扫描才能予以判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安检设备类型也呈多样化的发展,其中现有效果比较好的X光安检机就有双视角X光安检机和三视角X光安检机,也是现阶段行李安检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慢慢取代了单视角X光机,但现有的三视角X光安检机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现有的三视角X光安检机在扫描乘客行李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导致传送带停止旋转的意外情况,当发生传送中断时,显示的行李图像就会不完整。当设备恢复正常继续扫描行李时,由于无法精确控制射线源的开启时间和传送带的启动时间,导致生成的行李图像无法与扫描前的扫描图像完整拼接,就需要重新进行行李的扫描,比较麻烦,且现有的X光安检机一般是全封闭的检测环境,在检测时不便于安检员定位有问题的皮箱,需要反复对比后才能确定。
因此,现有的三视角X光安检机,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三视角x光通道行李检查仪,通过X光检测机构和阻拦结构,解决了现有三视角X光安检机传送中断检测麻烦和不便定位问题皮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三视角x光通道行李检查仪,包括X光检测机构和阻拦结构,所述X光检测机构的内壁上活动连接有多个阻拦结构;
所述X光检测机构包括X光检测机箱和铅玻璃窗,所述X光检测机箱的一侧设置有铅玻璃窗;X光检测机箱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同时高速采集图像数据,被测物体即使任意角度摆放,都能立体输出物体轮廓,有效辨识物体形状,铅玻璃窗用于进行对行李检测全程的展示,不仅可以为安检人员提供行李观测的窗口,不需要进行反复对比,更便于进行问题行李的定位,还进行了对行李检测过程的公开,在检查时更具说服力;
所述阻拦结构包括阻挡杆和电动液压杆,所述阻挡杆的下方与电动液压杆活动连接;通过设置挡杆和电动液压杆,用于进行对行李的拦截,在传送带故障时,更便于进行对行李的控制,使行李停留在故障发生的位置,直至射线源重启后才可放行,检测生成的行李图像与扫描前的扫描图像就可以完整拼接,不需要重新进行行李的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X光检测机构还包括传送机箱和车轮,所述传送机箱之间与X光检测机箱固定连接并连通,所述传送机箱下表面的四角位置活动连接有车轮;
所述X光检测机构还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机箱和X光检测机箱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传送带,所述传送机箱和X光检测机箱的一侧都设置有铅玻璃窗;传送带用于进行对行李的传送。
进一步地,所述阻拦结构还包括转接件,所述阻挡杆和电动液压杆通过转接件活动连接在传送机箱的内壁上;
所述阻挡杆通过下表面的转接件与电动液压杆活动连接,所述电动液压杆的末端同样活动连接有转接件;
所述阻挡杆的末端和下表面都活动连接有转接件;转接件起到转接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鑫立达宏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鑫立达宏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435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