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脉冲绝缘二合一锂电芯短路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097204.1 | 申请日: | 2022-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78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帅;单士忠;李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艾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31/392;G01R31/389;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绝缘 二合一 锂电芯 短路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脉冲绝缘二合一锂电芯短路检测装置,属于锂电芯技术领域,其包括输入滤波器、电源板、主控板、按键板、通讯板、绝缘测量板、功率模块和高压输出端子,其中,输入滤波器分别与功率模块和电源板连接,电源板与主控板连接,主控板分别与按键板、通讯板、功率模块和绝缘测量板连接,功率模块和高压输出端子连接,通过将市面上常规绝缘电阻测试仪和脉冲式锂电芯短路测试仪功能糅合,汲取二者的优点,解决两者存在的原理缺陷,能够全面检出锂电芯注液前正负极耳间短路和微短路,绝缘阻抗低的隐患,测试速度快,检出率高,提高产线的生产节拍和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脉冲绝缘二合一锂电芯短路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新能源应用,电池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但因生产制造工艺本身的纰漏,可能会造成电池芯正负极之间短路或微短路。
上述质量隐患出现在注电解液之前,在正常测试条件下,很难检出,但产品出厂之后在使用过程中,短路或微短路处会慢慢发热,附近的隔膜逐渐老化,慢慢会发展成层间短路,造成电池发热,极端情况下会发生电池爆炸。
目前行业中主要测试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注电解液之前,使用绝缘测试仪施加直流高电压,测量电池芯正负极间的电阻,如果小于设定阈值即判为不合格。另一种是脉冲测试法,测试电芯由于短路或者绝缘不良造成的电压跌落,跌落电压高于设定值,即判为不合格。
这个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现在市面上电池厂家大部分都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来判断电芯的绝缘好坏。但是绝缘电阻测试方式的弊端是测试速度慢,等到测试结果稳定需要几秒种的时间,有的电池厂家把绝缘电阻测试仪的测试时间设定到5s以上。这对测试节拍要求不高的厂家还能勉强接受,对于产能较大,对自动化产线测试速度要求较高的厂家,这种测试速度明显不能满足要求。
并且绝缘测试仪测电芯还存在漏检的可能。如果电芯隔膜有微小的金属粉末,即存在微短路的情况,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测试会漏检。这是因为绝缘电阻测试仪的测试电压一直保持为设定值,且市面上大部分绝缘电阻测试仪的输出功率较大,达到500W以上。电芯的微小金属颗粒在测试中发生击穿烧毁,拆开电芯能够在击穿点发现明显的黑点。由于金属颗粒已被烧毁,这时电芯往往重新变成绝缘阻抗较大的状态,但因检测值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绝缘电阻测试仪对于这种情况是无法检出的,会被误判为合格品。
纯脉冲方式测电芯,其测试速度快,可以有效检出微短路的电芯。但是对于静电容值达几千纳法的动力电池来说,如果其绝缘阻抗大于1MΩ,又小于客户判定不良的10MΩ,采用脉冲自由放电模式,其Vd2值与良品差异较小,不良品通过Vd2较难判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脉冲绝缘二合一锂电芯短路检测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脉冲绝缘二合一锂电芯短路检测装置包括输入滤波器、电源板、主控板、按键板、通讯板、绝缘测量板、功率模块和高压输出端子,其中,所述输入滤波器分别与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电源板连接,所述电源板与所述主控板连接,所述主控板分别与所述按键板、所述通讯板、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绝缘测量板连接,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高压输出端子连接,所述高压输出端子和所述绝缘测量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输入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单相供电模块,所述输入滤波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电源板,所述高压输出端子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模块,所述高压输出端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绝缘测量板。
可选的,所述主控板与所述按键板、所述通讯板、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绝缘测量板之间均是双向通信连接,所述功率模块和所述高压输出端子之间采用单向通信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入滤波器的输出端,所述电源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板的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艾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艾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972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视触觉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热流道的射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