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643668.9 | 申请日: | 2022-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63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 发明(设计)人: | 崔梦杰;曾德武;曾天谊;刘溢浩;于方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40 | 分类号: | H01M50/40;H01M50/403;H01M50/414;H01M50/417;H01M50/489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牛海燕 |
| 地址: | 214100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隔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丙烯酸、光引发剂和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基膜浸泡入所述混合溶液中进行紫外光照射,得到羧基改性的基膜;(2)将浓硫酸、甲基磺酸溶液和聚醚醚酮混合,得到涂覆液,将所述涂覆液涂覆在步骤(1)制得羧基改性的基膜表面,使用甲醇溶液对得到的物料进行致孔,得到所述复合隔膜,本发明预先将丙烯酸引入到基膜表面使其羧基化,然后在基膜表面涂覆聚醚醚酮,并且利用相转化技术对其进行致孔操作,不仅增加了电解液的浸润和锂离子传输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基膜的耐热性以及机械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工作电压高等优点,不仅在汽车动力电池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也在移动通讯、卫星、高端电子设备等众多高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极大地限制了其生产和使用。
热失控是导致锂离子电池产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结构中的关键主材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避免正电极和负电极直接接触,防止内部短路;同时保持良好的离子电导率,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通道。目前商品化的锂电池隔膜主要是聚烯烃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其熔点和机械性能较低。当锂离子电池因缺陷或者滥用出现热失控时,内部急剧升温,引发隔膜的收缩融化,电池正负极短接引发大面积短路,释放大量的焦耳热,引发电池安全问题。目前,亟需提高锂离子电池隔膜的耐热性以及机械性能,同时不降低其电性能。
CN104795525A公开了一种聚苯硫醚改性隔膜,以熔喷聚苯硫醚无纺布作为基布,并对其进行热定型处理得到锂离子电池用聚苯硫醚隔膜,但是该方法制备的聚苯硫醚隔膜存在孔隙率大、厚度较厚的问题,电池使用中容易引起电池内部的微短路、自放电等问题。
CN109942808A公开了一种在传统隔膜表面涂覆高熔点聚合物的方法,具体是用聚芳醚酮加入甲磺酸和硫酸混合液配置为浇注膜,涂覆在基膜上,然后再通过相转化法,得到多孔聚芳醚酮膜,最后干燥得到锂电池隔膜。聚芳醚酮的存在提升了电池隔膜的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但是所述聚芳醚酮与聚烯烃隔膜的粘附性较差,这种不稳定的界面层增加了锂电池的阻抗,对锂电池的电性能尤其是循环性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预先将丙烯酸引入到基膜表面使其羧基化,然后在基膜表面涂覆聚醚醚酮,并且利用相转化技术对其进行致孔操作,不仅增加了电解液的浸润和锂离子传输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基膜的耐热性以及机械性能。
为达到此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隔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丙烯酸、光引发剂和溶剂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基膜浸泡入所述混合溶液中进行紫外光照射,得到羧基改性的基膜;
(2)将浓硫酸、甲基磺酸溶液和聚醚醚酮混合,得到涂覆液,将所述涂覆液涂覆在步骤(1)制得羧基改性的基膜表面,使用甲醇溶液对得到的物料进行致孔,得到所述复合隔膜。
本发明利用光接枝技术将丙烯酸引入到基膜表面,使基膜表面羧基化,在羧基化的基膜表面涂覆利用相转化技术制备的多孔聚醚醚酮,制备得到锂离子电池隔膜,具有优异的热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由于羧基化的基膜与聚醚醚酮的黏附作用强,提高了隔膜的离子电导率,因此其循环稳定性具有明显提升。
优选地,步骤(1)所述的光引发剂包括2-羟基-2-甲基-1-[4-(2-羟基乙氧基)苯基]-1-丙酮。
优选地,所述溶剂包括水。
优选地,步骤(1)所述丙烯酸和光引发剂的质量比为(5~15):1,例如:5:1、6:1、8:1、10:1或15:1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436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