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移动液氮灭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624148.3 | 申请日: | 2022-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7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刘振国;李晓光;秦志敏;章新涛;张健;李金良;杨定乾;周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2C3/16 | 分类号: | A62C3/16;A62C31/00;A62C35/58;A62C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胡亚辉 |
地址: | 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缆沟 移动 液氮 灭火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移动液氮灭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液氮罐、控制器、以及位于电缆沟内用于火灾监测的监测组件;液氮罐上的输液端与增压泵输入端连接、第一排气口通过输气管道与储气罐连接、并且液氮罐上设有用于压力监测与调节的压力调节组件;增压泵的排液口依次与流量计、安全阀连接,并通过输液管道将液氮输入至电缆沟内;输气管道上设有受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截止阀;本发明通过制氮组件为液氮罐提供液氮、液氮管通过增加泵输入至电缆沟内,实现制氮、储氮、灭火的统一进行,并且在电缆沟内设有监测组件,控制器控制增压泵的功率,不仅适用于长短距离输送、更加节省资源,而且使得灭火更有具有针对性,避免液氮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线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移动液氮灭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电缆沟是用以敷设和更换电力或电讯电缆设施的地下管路,也是被敷设电缆设施的围护结构;当电缆沟内的电缆设施工作时,将产生热量使得温度升高,因此需要对电缆沟进行防火处理;
现有一些电缆沟灭火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干粉灭火系统,其释放出来微小固体粉末虽然能够有效阻隔火焰燃烧,但是其喷射后难以清理,对于电缆沟内的电缆设施存在一定干扰;而液氮由于无色无臭、不可燃、温度低等优点,在控火、灭火等领域得到广泛发展;
将液氮直接注入电缆沟保护区,在灭火过程中,通常需要灌注大量液氮,而预设系统无储氮设备和制氮设备,需要临时调配液氮槽罐车,无法保证液氮的持续供应;并且液氮长距离输送,导致液氮进入保护区时基本呈气态,冷却能力减弱;一些将液氮与其他灭火剂混合使用时,由于液氮低温及易气化膨胀的性质,可能导致其他灭火剂失效,可靠性差,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难以满足电缆沟的防灭火要求;
另外电缆沟内出现火灾时,其火灾源头往往是某一位置瞬时引起,现有灭火系统无法具有针对性,往往直接将液氮注入至电缆沟内,造成液氮的大量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移动液氮灭火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将液氮输入至电缆沟内,实现制氮、储氮、供氮灭火的统一进行,保障液氮的充足供给和持续灭火;并对多余的液氮进行储存,避免液氮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一种用于电缆沟的移动液氮灭火装置,包括设置在移动平台上的液氮罐、控制器、以及位于电缆沟内用于火灾监测的监测组件;
液氮罐上的输液端与增压泵输入端连接、第一排气口通过输气管道与储气罐连接、并且液氮罐上设有用于压力监测与调节的压力调节组件;增压泵的排液口依次与流量计、安全阀连接,并通过输液管道将液氮输入至电缆沟内;输气管道上设有受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截止阀;
制氮组件安装在移动小车上、并与液氮罐的输入端连接;
监测组件将火灾监测信号传递至控制器中,控制器与增压泵、安全阀连接,用于控制其开闭。
进一步的,所述储气罐上设有压力表与泄压阀、输出端依次与液化机、输液管道连接;
储气罐与液化机之间、液化机与输液管道之间均设有受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截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输液管道包括主管道、与主管道连接并位于电缆沟内的副管道;
主管道沿着电缆沟长度布置、一端位于电缆沟外侧;
副管道先沿着电缆沟两侧布置、再沿着电缆沟长度并列布置,副管道上设有多个朝向电缆沟内侧的喷头。
进一步的,所述监测组件为多个,并沿电缆沟长度方向布置;每个监测组件包括感烟传感器、感温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位置传感器;
副管道与主管道连接位置设有受控制器控制的第三截止阀;控制器控制增压泵的功率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增压泵上设有第二排气口,第二排气口与储气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6241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