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尼罗红染色剂的微塑料荧光染色定量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47469.8 | 申请日: | 202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53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91;G01N21/94;G01N1/30;G01N1/34;G01N1/42;G01N1/44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17 | 代理人: | 黎华艳 |
地址: | 530023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尼罗红 染色剂 塑料 荧光 染色 定量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基于尼罗红染色剂的微塑料荧光染色定量检测方法,先将污染物样品放入亚甲基蓝工作液中震荡反应,再放入尼罗红染料工作液中水浴加热反应,能够避免尼罗红与污染物样品中的天然有机物与生物质产生共染色问题,防止“假阳性”的产生,从而有效解决单独使用尼罗红染料导致定量结果偏大的问题,操作简便,误差小,检测灵敏度高;亚甲基蓝染液、尼罗红染液共同作用形成的新荧光染色方法,不仅能避免测量微塑料过程中天然有机质共染色问题,测量结果更加精准,而且染色过程中加热与冷却的循环能有效强化染色效果,荧光强度能保持更长时间,避免丙酮挥发导致的荧光淬灭,获得清晰明亮的荧光效果,检测可靠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塑料含量的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尼罗红染色剂的微塑料荧光染色定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小于5 mm、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其在缓慢降解过程中会逐渐释放人工添加剂。由于粒径小、疏水性强,微塑料易附着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形成复合型污染物,在被水生生物摄食后,其毒性会在食物链中传递和富集,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微塑料丰度是判断微塑料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微塑料尺寸小、质量小,所以,若从质量角度定量丰度,现有方法中只能采用热分析法确定微塑料质量分数,即单位质量样品中微塑料的含量;若从数量角度定量丰度,则需采用联合显微镜的技术分类统计。
在经过样品的采集、消化、密度分离和质量控制环节后,通过荧光法可以标记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塑料,以增强识别的客观性,方便快捷地进行微塑料定量。尼罗红染色荧光法被认为在快速有效鉴别微塑料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作为一种亲脂染料,尼罗红染色后可采用绿色荧光对微塑料进行荧光显微。但是在尼罗红实际使用中,水体中的天然有机物与生物质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共染色问题,导致“假阳性”的产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定方法简单、能够有效解决单独使用尼罗红染料导致定量结果偏大的问题的基于尼罗红染色剂的微塑料荧光染色定量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尼罗红染色剂的微塑料荧光染色定量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分别配置亚甲基蓝染液、尼罗红染液,得到亚甲基蓝工作液、尼罗红染料工作液;
步骤S2,获取包含微塑料的污染物样品,并对污染物样品进行预处理,用以去除微生物质,得到去除微生物质的污染物样品;
步骤S3,在所述亚甲基蓝工作液中加入去除微生物质的污染物样品,震荡反应,得到第一反应液;
步骤S4,在第一反应液中加入所述尼罗红染料工作液,水浴加热反应,得到第二反应液;
步骤S5,将第二反应液冷却至室温,真空过滤,保留染色后的微塑料,利用荧光显微镜于520~530nm波长下观察荧光物质,进行计数、测量尺寸,确定污染物样品中微塑料的含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将亚甲基蓝试剂加入水溶液中,配置成浓度为0.1%~1%浓度的亚甲基蓝工作液;将生物染色剂尼罗红加入丙酮中溶解,再使用正己烷溶液稀释配置成浓度为1~20μg/mL的尼罗红染料工作液。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将亚甲基蓝试剂加入水溶液中,配置成浓度为0.6%~1%浓度的亚甲基蓝工作液;将生物染色剂尼罗红加入丙酮中溶解,再使用正己烷溶液稀释配置成浓度为10~20μg/mL的尼罗红染料工作液。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包含微塑料的污染物样品选自水样品、空气样品或固体样品;待测样的重量为1μg~1kg。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的固体样品选自土壤、食品、食品的中间产品、堆肥、污泥、沉积物、生物样品或动物粪便。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生物样品选自动物或植物、动物的器官、植物的组织或动物胃内容物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474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