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醇低压羰基合成丙酸尾气回收CO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40284.4 | 申请日: | 2022-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4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胡昌彬;杨飞;邓任君;刘丽;邹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道为低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40 | 分类号: | C01B32/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领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0 | 代理人: | 卢洋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醇 低压 羰基 合成 丙酸 尾气 回收 co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醇低压羰基合成丙酸尾气回收CO的方法,涉及化工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在用于分离尾气中非原料气体的变压吸附系统下游设置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下游设置输出支路和回流支路,所述输出支路连通合成系统,所述回流支路连通变压吸附系统,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尾气中非原料气体的含量,在非原料气体含量超过设定值时,将尾气通过回流支路送回变压吸附系统。本发明对变压吸附系统排出的气体进行检测,解决了变压吸附装置饱和度上升后吸附能力下降而导致的过多非原料气体输入合成系统的问题,确保了合成系统生存效率不会因为非原料气体过多而下降,同时提高了对变压吸附装置吸附性能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乙醇低压羰基合成丙酸尾气回收CO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丙酸的制备可以采用乙醇和CO作为原料进行制备。在丙酸的制备工艺中,会产生包含多种物质的尾气。由于CO在反应中必然无法完全反应,因此尾气中包含大量的CO。而CO是作为制备丙酸的一种原料,因此现有技术通常会对尾气中的CO进行回收利用。
要分离尾气中的CO,变压吸附去除尾气中除CO外的其它气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输送回合成系统的气体中,CO的含量在90%及以上。在这种浓度比例下,通常将回收的气体称为被回收的CO气体。然而,变压吸附法对其它气体的吸附容量存在上限,当吸附容量接近饱和时,尾气中如CO2、H2等气体则会大量混合在气体中,并重新加入到合成系统,大量其它气体的混合降低了CO的含量,造成合成系统的生产效率降低。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回收CO中其余无机气体含量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乙醇低压羰基合成丙酸尾气回收CO的方法,用于解决回收尾气中CO时其余无机气体含量不稳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乙醇低压羰基合成丙酸尾气回收CO的方法,在用于分离尾气中非原料的变压吸附系统下游设置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下游设置输出支路和回流支路,所述输出支路连通合成系统,所述回流支路连通变压吸附系统,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尾气中非原料气体的含量,在非原料气体含量超过设定值时,将尾气通过回流支路送回变压吸附系统。
在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指定的气体含量超过设定值时,则会通过回流支路将气体输送至变压吸附系统,使得变压吸附系统对输回的气体进行再次吸附处理,避免包含过多非原料气体的CO进入合成系统。通过控制回收气体中其余非原料气体的含量的方式实现了控制合成系统中非原料气体含量的目的,避免了因非原料气体含量过高而造成生产效率降低。
若不设置检测装置,那么回收的CO气体中,CO2和H2等非原料气体的含量会随着变压吸附设备饱和程度逐渐增加。合成系统中设备的容量无法改变,因此当更多的非原料气体进入到合成系统,那么进入合成系统的CO也就会对应减少,从而降低生产效率。因此本发明的方法目的是解决回收的CO中非原料气体含量过高的问题。
由于生产工序是持续进行的,而变压吸附设备在吸附饱和时需要进行释放工序,此时的吸附设备无法进行吸附工作。因此,所述变压吸附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变压吸附装置,所述变压吸附装置均通过并联的方式连接。并联设置的变压吸附装置还可以是三个并联、四个并联或者更多数量的变压吸附装置的并联。并联设置的变压吸附装置,在一个进行吸附工作时,另外的变压吸附装置可以用于释出已吸附的气体,然后等待下一次吸附工作。变压吸附系统设置多个并联的变压吸附装置,具有能够维持持续工作状态的效果,从而确保尾气中CO的回收能持续进行。
所述回流支路设置有分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与回流支路进气端所在的变压吸附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支路与另一个变压吸附装置连接。将进入回流支路的气体定义为回流气体,也就是说,第一支路用于将回流气体送回输出该回流气体的变压吸附装置,而第二支路用于将回流气体输送至另外的一个变压吸附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道为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道为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402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