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适应调节阀组件及具有其的离合器控制装置、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30895.0 | 申请日: | 2022-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54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毛泽贤;赵健涛;樊雪来;金星月;康志军;解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64 | 分类号: | F16K31/64;F16D2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曾红芳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调节 组件 具有 离合器 控制 装置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适应调节阀组件及具有其的离合器控制装置、车辆。自适应调节阀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侧壁开设有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均与容纳腔连通;阀芯组件,阀芯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阀芯组件的一端设置有多个连通油路,阀芯组件的另一端具有制动腔,制动腔内设置有制动部,制动腔的外表面与容纳腔之间形成换热腔,换热腔内的油体与制动部进行热交换以使阀芯组件和制动部中至少一个发生形变并驱动至少部分阀芯组件相对进油通道移动至预设位置,其中,预设位置为多个,阀芯组件位于任一个预设位置处时,至少一个连通油路与进油通道连通。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油温升高时电子泵功耗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动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适应调节阀组件及具有其的离合器控制装置、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双电机混动变速器作为主流的混动技术方案,一般采用一个离合器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的扭矩,离合器的执行机构当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采用机械油泵和调压电磁阀组合调节油压来控制;
2)采用一个电子泵直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和断开,例如,在现有技术中,离合器控制装载机包括一个电子泵、一个压力控制机械阀和一个固定节流孔,通过调节电子泵的转速来建立不同的压力。这种系统在使用时,为达到相同的输出压力,低温下油粘度较大此时电子泵转速较低,功耗较小,高温时油粘度小,此时电子泵转速较高,功耗较大。
当前主流混动车企大多采用一个电子泵加一个固定节流孔的方案,或者采用一个卸荷阀的方案,但普遍存在油温升高时电子泵功耗大的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调节阀组件及具有其的离合器控制装置、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油温升高时电子泵功耗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自适应调节阀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侧壁开设有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均与容纳腔连通;阀芯组件,阀芯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阀芯组件的一端设置有多个连通油路,阀芯组件的另一端具有制动腔,制动腔内设置有制动部,制动腔的外表面与容纳腔之间形成换热腔,换热腔内的油体与制动部进行热交换以使阀芯组件和制动部中至少一个发生形变并驱动至少部分阀芯组件相对进油通道移动至预设位置,其中,预设位置为多个,阀芯组件位于任一个预设位置处时,至少一个连通油路与进油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预设位置包括阀芯初始位置,阀芯组件包括:推杆,推杆沿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阀芯,阀芯套设于推杆上,阀芯沿推杆的轴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阀芯处于阀芯初始位置时,阀芯的第一端与进油通道的侧壁抵接;骨架胶套,骨架胶套与阀芯的第二端连接,骨架胶套具有安装空间,至少部分的推杆延伸至安装空间内;感温壳体,部分的感温壳体与骨架胶套抵接,感温壳体的内表面与骨架胶套的外表面之间形成制动腔,部分的感温壳体的外表面与容纳腔的侧壁抵接,另一部分的感温壳体的外表面与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换热腔;换热腔内的油体与制动部进行热交换以使骨架胶套与制动部发生形变并驱动推杆移动至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自适应调节阀组件还包括:调压弹簧,部分的调压弹簧套设于阀芯的第二端,另一部分的调压弹簧套设于骨架胶套的靠近阀芯的一端;回位弹簧,至少部分的回位弹簧套设于推杆的远离骨架胶套的一端。
进一步地,预设位置包括阀芯极限位置,连通油路包括:半圆孔,半圆孔开设于阀芯的第一端的端部,半圆孔沿阀芯的轴向延伸设置;环形沟槽,环形沟槽开设于阀芯的内壁;节流孔,节流孔开设于阀芯的侧壁上,节流孔沿阀芯的径向延伸设置,节流孔与环形沟槽相连通地设置,节流孔为两个,两个节流孔阀芯的径向关于阀芯的几何中心对称布置,阀芯沿推杆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节流孔与回油通道连通或断开;阀芯处于阀芯初始位置时,节流孔与回油通道断开;阀芯处于阀芯极限位置时,全部的节流孔与回油通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308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