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防撞梁的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29139.6 | 申请日: | 2022-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1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帅;万红飞;徐立友;蒋荣淼;闫祥海;张俊江;赵思夏;袁世新;郭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洛阳润诚慧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3 | 代理人: | 李团胜 |
地址: | 47102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防撞梁 加工 方法 | ||
1.一种用于汽车防撞梁的加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加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加工防撞梁外壳(27):
采用先冲孔后折弯的方式加工防撞梁外壳(27),首先根据防撞梁外壳(27)外层的曲面参数,将防撞梁外壳板材切割成所需的设计尺寸,然后根据设计要求通过液压冲孔装置对切割后的防撞梁外壳板材进行冲孔,冲孔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将防撞梁外壳板材通过折弯机进行折弯;
第二步、加工加强筋横梁(28):
首先将加强筋横梁板材放置在仿生加强筋板横梁冲压模具中的模板(24)上,并将加强筋横梁板材沿模板(24)和导板(23)之间送进,当加强筋横梁板材到达预定位置后,上冲头(22)向下冲压时,冲下的零件即为加强筋横梁(28),加强筋横梁(28)进入下冲头(25),此时加强筋横梁板材则夹住上冲头(22)并随上冲头(22)一起回程向上运动,加强筋横梁板材碰到顶出杆(21)时,加强筋横梁板材被顶出杆(21)推下,此时,加强筋横梁板材继续在模板(24)上模板(24)和导板(23)之间送进,重复上述动作,冲下第二个加强筋横梁(28);
第三步、将加强筋横梁(28)装配到防撞梁外壳(27)内:
通过内支撑机构及主支撑杆(12)将加强筋横梁(28)装配到防撞梁外壳(27)的内部,装配时首先将主支撑杆(12)插入到防撞梁外壳(27)内,然后将内支撑机构中的主支撑座(9)及副支撑座(10)依次套接在主支撑杆(12)的外缘面上,撑开设置在主支撑座(9)上的复数个长支撑臂并通过锁紧机构将长支撑臂锁死,复数个长支撑臂将复数个加强筋横梁(28)等间距的支撑起来并固定到防撞梁外壳(27)内;
第四步、夹紧防撞梁外壳(27):
将固定好加强筋横梁(28)的防撞梁外壳(27)放置在外夹紧机构中的支撑平板(40)上,然后分别通过电动推力缸对设置在支撑平板(40)上的夹紧凸板(35)与夹紧凹板(36)同时施加预紧力,将防撞梁外壳(27)夹紧;然后通过电动推力缸对设置在防撞梁外壳(27)上方的夹紧压板(39)施加压力,从而将加强筋横梁(28)与防撞梁外壳(27)通过外部施加的压力过盈配合在一起;
第五步、组焊加强筋横梁(28)与防撞梁外壳(27):
焊接组装时,外夹紧机构将防撞梁外壳(27)压紧,以避免因焊接受热而产生附加的应力和变形,加强筋横梁(28)与防撞梁外壳(27)焊接完成后获得汽车防撞梁,然后对汽车防撞梁进行消氢处理,然后将消氢处理后的汽车防撞梁后热到150℃~250℃,并按每毫米板厚5min~30 min进行恒温处理后缓冷,确保焊接接头中的残余氢能扩散逸出,减少延迟冷裂纹的产生;
第六步、拆卸内支撑机构:
然后在外夹紧机构的压力夹紧下,将内支撑机构从汽车防撞梁内部取出,取出时,操作者首先拉动主支撑杆(12)上的钢丝(17),此时钢丝(17)带动与之相连的滑块(18)移动,当滑块(18)移动后,弹簧(20)将定位弹片(19)下陷至主支撑杆(12)的内部,定位弹片(19)与副支撑座定位孔(15)脱开,此时内支撑机构中的副支撑座(10)在主支撑杆(12)上滑动,长支撑臂失去张紧力,然后将内支撑机构从汽车防撞梁内部抽出,为避免抽出汽车防撞梁时与加强筋横梁(28)产生干涉,需要控制加强筋横梁(28)在防撞梁外壳(27)内的间距大于长支撑臂的长度;
第七步、焊后热处理:
为了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外夹紧机构中的夹紧凸板(35)、夹紧凹板(36)和夹紧压板(39)对汽车防撞梁施加压力,通过供电箱(41)分别给夹紧凸板(35)、夹紧凹板(36)、夹紧压板(39)和支撑平板(40)内部的发热电阻丝供电,对汽车防撞梁进行缓慢加热到600℃~650℃,然后进行自然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防撞梁的加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步中防撞梁外壳(27)的前板和后板上分别设有以防撞梁外壳(27)轴线中心对称分布的定位槽(30),所述定位槽(30)连接设置在加强筋横梁(28)端部的加强筋横梁定位凸台(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913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