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缸结构、车辆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57064.5 | 申请日: | 202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50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韩令海;杨刚;刘国昌;钱丁超;王玉猛;王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0 | 分类号: | F02F1/10;F02F1/14;F01P3/02;F01P3/18;F01P7/14;F01P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曾红芳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缸 结构 车辆 冷却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缸结构、车辆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气缸结构包括:缸体,缸体具有多个工作腔,各工作腔的外周均设置多个环形槽,相邻的环形槽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内设置有第一节温器,第一节温器具有将连通通道关闭以使相邻环形槽断开的关闭位置。本申请将缸体设置有多个工作腔,并在工作腔的径向方向间隔地设置着多个环形槽用于容纳冷却液,相邻的环形槽之间的连通通道内设置有第一节温器,并且,第一节温器具有将连通通道关闭以使相邻环形槽断开的关闭位置。使得当在较冷的天气时发动机能够快速的进入热机运行状态,可以大大缩短发动机冷机运行时间,有效的改善发动机冷启动后的油耗和排放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缸结构、车辆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背景技术
2020年我国为积极应对气候恶化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汽车产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参与者,各主机厂也在投入大量的技术和精力旨在降低整车的碳排放水平。发动机油耗和排放水平也就成为了大家改善的主要目标。发动机在冷启动阶段由于机体温度和水温较低,导致发动机燃烧状态变差,以至于此时的油耗和排放远高于发动机热态水平。要改善发动机冷启动油耗和排放,缩短发动机冷启动阶段工作时间,加快冷却液温度提升速度是一个有效的改善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结构、车辆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冬季发启动发动机时动机的燃烧状态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气缸结构包括:缸体,缸体具有多个工作腔,各工作腔的外周均设置多个环形槽,多个环形槽用于容纳冷却液,多个环形槽沿工作腔的径向方向间隔地设置,相邻的环形槽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内设置有第一节温器,第一节温器具有打开以使相邻环形槽连通的打开位置,以及第一节温器具有将连通通道关闭以使相邻环形槽断开的关闭位置。
进一步地,各环形槽的深度方向沿工作腔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环形槽为两个,两个环形槽之间形成隔离部,连通通道开设于隔离部上,第一节温器与隔离部连接并位于连通通道内。
进一步地,隔离部和位于工作腔最外侧的环形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清砂孔。
进一步地,各工作腔对应的环形槽独立地设置,或者,相邻工作腔对应设置的环形槽连通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包括气缸结构,气缸结构为上述的气缸结构。
进一步地,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发动机设置有气缸结构;第一水泵,第一水泵的进口端与发动机出口端连通;保温箱,保温箱的进口端与第一水泵的出口端连通,保温箱的出口端通过第一阀门与发动机的进口端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车辆冷却系统包括:整车散热器,整车散热器的进口端与发动机的出口端连通设置,整车散热器的出口端通过第二水泵与发动机的进口端连通设置;暖风散热器,暖风散热器的进口端与发动机的出口端连通设置,暖风散热器的出口端与第二水泵的进口端连通设置,且暖风散热器与整车散热器并联地设置,其中,第一水泵与发动机的进口端之间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连通整车散热器的进口端和暖风散热器的进口端,以及发动机进口端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放气阀和第二阀门,整车散热器的进口端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温器,第二节温器与整车散热器串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用于控制车辆冷却系统,车辆冷却系统为上述的车辆冷却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车辆启动的环境温度,根据环境温度判断当前温度是否为低温工况;在确定当前温度为低温工况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阀门打开、第二阀门关闭、启动第一水泵;获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在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二阀门打开、第一阀门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570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超宽带定位功能的车辆数字钥匙
- 下一篇:一种建筑工程造价分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