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42456.4 | 申请日: | 2022-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28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徐爽;孟胜学;杨俊;陈国军;黄启斌;吴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布式 双涵道 电动 参数 设计 选择 方法 | ||
1.一种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确定尾桨设计准则;
步骤二:基于尾桨设计准则确定单个涵道尾桨最大拉力需求;
步骤三:基于单个涵道尾桨最大拉力需求,对单个涵道尾桨总体参数进行设计;所述的单个涵道尾桨总体参数包括桨叶片数、尾桨直径、实度;
步骤四:基于单个涵道尾桨总体参数确定尾桨转速范围;基于最大拉力需求及尾桨转速范围确定固定尾桨距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尾桨设计准则为:在提高全机抗侧风能力的同时,当任一涵道尾桨发生损坏后,剩下的涵道尾桨仍可以保证最大起飞重量无地效悬停着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单个涵道尾桨最大拉力需求的确定具体为:根据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计算无地效悬停时平衡主旋翼反扭矩所需的尾桨最大拉力TL,将TL乘以安全系数即得单个涵道尾桨最大拉力需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桨叶片数基于最大起飞重量确定,选择范围按下表选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尾桨直径按下述方法确定:
采用动量叶素法计算的各旋翼直径下的拉力-功率曲线;
基于所述的拉力-功率曲线,同时参照已有直升机型号的拉力与直径特性确定出尾桨直径范围;
对确定出的尾桨直径范围进行过优化迭代得到最终尾桨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尾桨直径按下表选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实度的确定方法如下:
确定实度选取原则:涵道尾桨实度与尾桨最大拉力和尾桨重量息息相关,在保证单个涵道尾桨拉力可以平衡反扭矩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实度,减去尾桨重量,同时考虑需用功率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实度选取原则,单个涵道尾桨最大能力为可以平衡最大飞行重量悬停时的反扭矩;再依照所述的尾桨直径和桨叶片数,分别采用动量叶素法计算各实度下的最大拉力对应的需用功率,需用功率应当与原有常规尾桨限制功率相当;依照此,按照尽量降低实度的原则进行优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实度的按下表选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具体如下:
基于桨叶片数、尾桨直径、实度,通过基于动量叶素法的旋翼需用功率计算方法计算的转速-拉力曲线,按尾桨设计准则确定最大拉力下的桨尖转速,以及此时的尾桨距;然后固定尾桨距,通过基于动量叶素法的旋翼需用功率计算方法,计算在该尾桨距下各转速对应的转速-拉力曲线和转速-需用功率曲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布式双涵道电动尾桨参数设计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桨尖转速不超过230m/s,旋翼转速在6000r/min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4245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主机与从机通信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