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364636.5 | 申请日: | 2022-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09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 发明(设计)人: | 邵何兴;佘威;杨淑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D79/00 | 分类号: | B23D79/00;B23Q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孙艺宾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型 共用 vin 刻印 工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包括刻印基座、Base板以及多个压紧机构。所述Base板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刻印基座贴合所述Base板的下表面固定在缺口处;所述Base板位于所述缺口的两侧设有多处定位销,所述压紧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Base板的两端,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的定位销相配合,以将待刻印的横梁固定在所述刻印基座上;位于所述Base板两端的压紧机构均至少有一个处于工作状态,以压紧待刻印的横梁的左右两端。本发明可在同一台打码机上实现多车型的打码,大大节约打码机及打码工装的开发费用,同时保证打码横梁在上下件的方便性,从而降低员工操作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量检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
背景技术
汽车VIN码的意义是:ASE标准规定VIN码由17位字符组成,所以俗称十七位码,其包含了车辆的生产厂家、年代、车型、车身型式及代码、发动机代码及组装地点等信息。正确解读VIN码对于车主正确地识别车型,以致进行正确地诊断和维修都是十分重要的。车辆识别代码(VIN)具有全球通用性,大限度的信息承载性和可检索性,已成为全世界识别车辆的唯一“身份证”。VIN由一组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共17位。从VIN中可以识别出车辆的生产国、制造公司或厂家、车的类型、品牌、车型系列、车身形式、发动机型号、车型年款、安全防护装置型号、检验数字、装配工厂名称、出厂顺序号码等。当每辆车打上VIN后,其代号将伴随车辆的注册、保险、年检、保养、修理直至回收报废。
因此各大整车生产主机厂都需要配备VIN码打码工装,以实现在车身钣金上进行VIN码的刻印。打码工装的主要作用是对需要打码的钣金进行定位,打码工装需要有足够的定位稳定性才能确保打码的位置和深度保持一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打码工装操作便利性,易于员工操作。对打码工装的定位稳定性和便利性一直是汽车行业的研究课题之一。现有打码工装只能实现单一车型的打码,不能兼容其他车型,不具备车型切换能力。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在同一台打码机上实现多车型的打码的VIN码刻印工装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在同一台打码机上实现多车型的打码,大大节约打码机及打码工装的开发费用,同时保证打码横梁在上下件的方便性,从而降低员工操作难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包括刻印基座、Base板以及多个压紧机构;
所述Base板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刻印基座贴合所述Base板的下表面固定在缺口处;所述Base板位于所述缺口的两侧设有多处定位销,所述压紧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Base板的两端,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的定位销相配合,以将待刻印的横梁固定在所述刻印基座上;位于所述Base板两端的压紧机构均至少有一个处于工作状态,以压紧待刻印的横梁的左右两端。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所述压紧机构包括第一压紧机构、第二压紧机构、第三压紧机构以及第四压紧机构,所述定位销包括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第三定位销以及第四定位销,所述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第三定位销以及第四定位销分别与所述第一压紧机构、第二压紧机构、第三压紧机构以及所述第四压紧机构相互配合,用于待刻印的横梁的定位及压紧。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包括第一气缸、第一压臂以及压头;
所述第一气缸通过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Base板的左端下方,其顶部设有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支座,所述第一压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支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头连接,且所述压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压臂下侧;所述Base板上设有第一销座,所述第一销座上设有第一转接块,所述第一定位销固定在所述第一转接块上,所述压头与所述第一定位销相配合。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多车型共用的VIN码刻印工装,所述第二压紧机构包括第二气缸、第二压臂以及第一压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646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