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层间减震与隔震复合结构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25104.0 | 申请日: | 2022-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7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周云;陈松根;何志明;郑喆锐;王欣树;曾振炜;游浩钢;梁秋河;林奕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汕头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3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孙明科 |
地址: | 515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复合 结构 体系 | ||
本发明涉及减震技术控制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层间减震与隔震复合结构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地下室外部设置的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且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底层地下室浇筑有与土层连接的地下室底板,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支护结构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实现主体结构的三维减震,主体结构中的上部结构层间设置有多组隔震装置,通过有效设计实现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而且耗能减震装置的形式多变,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很好的减震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技术控制领域,具体为一种层间减震与隔震复合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在工程结构大规模建设背景下,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完工之后,土层中遗留了大量的基坑支护结构,传统的基坑支护结构遗留在土层中造成材料浪费,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的空隙传统做法都是用土回填,如何利用重点变为遗留在土层中的支护结构,实现基坑支护结构二次利用,是目前工程技术人员丞待解决的问题。
而且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地震多发地带基坑工程数量日渐增多,如何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基坑支护结构来降低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有的基坑支护结构充分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已建、在建工程共用围护结构,还是将支护结构当成临时性结构,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基坑支护结构,同时利用基坑支护结构的性能要求的设计方法还未有先例,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层间减震与隔震复合结构体系。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层间减震与隔震复合结构体系,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层间减震与隔震复合结构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地下室外部设置的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且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底层地下室浇筑有与土层连接的地下室底板,所述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所述支护结构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所述主体结构中的上部结构层间之间设置有多组隔震装置。
优选的,所述耗能减震装置包括减震装置左端板、减震装置和减震装置右端板,所述支护结构靠近地下室外墙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左端板,所述地下室外墙靠近的支护结构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右端板,且减震装置左端板与减震装置右端板左右对称,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与减震装置右端板通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位于减震装置左端板与减震装置右端板的中点处。
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为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或者三维粘弹性阻尼器中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减震装置和减震装置右端板安装的位置与地下室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在同一水平线上。
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是由支护结构浇筑成型时预留孔位制作而成的混凝土端板。
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是由支护结构浇筑成型时预留孔位制作而成的钢端板。
优选的,所述减震装置右端板为主体结构中地下室楼板和地下室外墙的同时预留钢筋孔位后浇筑成型,且减震装置右端板连接构造与减震装置左端板一致。
优选的,所述隔震装置包括隔震支座的上支墩、隔震支座的下支墩和隔震支座,所述顶层地下室的顶部外壁对应上部结构的正下方固定安装有多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且最底层上部结构的底部外壁对应多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正上方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多组隔震支座的上支墩,多组所述隔震支座的上支墩与多组所述隔震支座的下支墩上下对称,多组所述隔震支座的上支墩与隔震支座的下支墩之间固定安装有隔震支座。
(三)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汕头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未经汕头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51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