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24963.8 | 申请日: | 202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11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吴钢;王文;吕建;李梁;杨烨;郑超君;赵羚;刘广一;李志宏;谭俊;张世通;段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50/26 | 分类号: | G06Q50/26;G06Q50/06;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梁笑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排量 确定 方法 装置 设备 介质 | ||
1.一种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时空分析模型,并利用所述时空分析模型确定出电动汽车在目标节点处产生的电力碳排放强度;其中,所述目标节点用于为所述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基于燃油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以得到出行碳减排量;
基于所述电力碳排放强度和所述出行碳减排量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的实际二氧化碳减排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时空分析模型,并利用所述时空分析模型确定出电动汽车在目标节点处产生的电力碳排放强度,包括:
通过第一预设碳排放强度确定公式确定目标支路中产生的实时电力碳排放强度;
基于所述实时电力碳排放强度利用第二预设碳排放强度确定公式确定出电动汽车在目标节点处产生的电力碳排放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一预设碳排放强度确定公式确定目标支路中产生的实时电力碳排放强度,包括:
通过BCIi=BCFi/Pi确定目标支路中产生的实时电力碳排放强度;其中,BCIi为所述实时电力碳排放强度;BCFi为所述目标支路的支路碳流量;Pi为所述目标支路的有功潮流;i为支路的标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碳排放强度确定公式,包括:
其中,NCIn为所述电动汽车在所述目标节点处产生的所述电力碳排放强度;BCIi为所述实时电力碳排放强度;BCFi为所述目标支路的支路碳流量;Pi为所述目标支路的有功潮流;i为支路的标号;N+为与所述第n个节点相连的支路中有潮流流入所述第n个节点的所有支路的集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燃油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以得到出行碳减排量,包括:
基于燃油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预设出行碳减排量公式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以得到出行碳减排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燃油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预设出行碳减排量公式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以得到出行碳减排量,包括:
利用BEi=SFCi*EFoil*100*10-3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在出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以得到出行碳减排量;
其中,BEi为每一百公里第i款所述电动汽车的出行碳减排量;SFCi为所述电动汽车相对于所述燃油汽车的燃料耗量;EFoil为单位燃油碳排放因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电力碳排放强度和所述出行碳减排量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的实际二氧化碳减排量,包括:
利用所述电力碳排放强度与所述出行碳减排量之差确定出所述电动汽车的实际二氧化碳减排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496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SLM打印机温度监控方法
- 下一篇:润滑站顶板现浇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