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曝气水动能驱动污染物降解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11322441.4 | 申请日: | 2022-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84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 发明(设计)人: | 敖燕辉;周坤;刘威;张强;车慧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品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0 | 代理人: | 张明昌 |
| 地址: | 21009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曝气水 动能 驱动 污染物 降解 装置 | ||
1.一种利用曝气水动能驱动污染物降解的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曝气装置,压电薄膜(43);所述曝气装置包括进气口(1)、充气空腔(2)、通气握把(3)、支撑杆(4)、大输气杆(5)、小输气杆(19)、气流积压装置(30)、过水腔体(6);充气空腔(2)位于进气口(1)的上侧,充气空腔(2)的两侧安装有通气握把(3),通气握把(3)的上端与支撑杆(4)相连接,支撑杆(4)的下端与充气空腔(2)的上端相连接,支撑杆(4)为中空的杆状,支撑杆(4)的内部安装有大输气杆(5)和小输气杆(19),气流积压装置(30)位于小输气杆(19)的上侧,过水腔体(6)位于气流积压装置(30)的上侧,压电薄膜(43)位于气流积压装置(30)的内部;
所述进气口(1)位于充气空腔(2)的下侧,进气口(1)与外部曝气装置的输气管相连接;所述充气空腔(2)为中空的腔体,腔体内部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滑道(10),滑道(10)呈竖直放置,滑道(10)内表面固定安装有若干阻碍块(15),滑道(10)与腔体内部侧壁接触处安装有固定块(13);所述若干阻碍块(15)分别位于滑道10的下半部分以及滑道(10)上半部分内表面的凹槽(14)的上侧;所述滑道(10)内部有重心球(16)、圆盘底座(9)、气囊(7)、三角支撑板(11),大输气杆(5)的下端与重心球(16)接触,所述气囊(7)固定安装在圆盘底座(9)的下表面居中位置,所述三角支撑板(11)和重心球(16)均固定安装在圆盘底座(9)的上方,所述重心球(16)位于圆盘底座(9)的正上方,三角支撑板(11)位于重心球(16)的四周,重心球(16)的四周外侧紧靠三角支撑板(11);所述圆盘底座(9)与重心球(16)接触位置设有摩擦片(12);所述圆盘底座(9)的侧壁四周固定安装有滑轮(8),所述滑轮(8)位于滑道(10)内;
所述通气握把(3)的下端为下通气口(17),通气握把(3)的下端固定安装在充气空腔(2)的两侧腔壁中心,通气握把(3)通过下通气口(17)与充气空腔(2)的内部连通,通气握把(3)的上端为上通气口(18),通气握把(3)的上端固定安装在支撑杆(4)的两侧杆壁中心,通气握把(3)的上端通过上通气口(18)与支撑杆(4)的内部连通;
所述气流积压装置(30)位于过水腔体(6)内部,气流积压装置(30)的底部与小输气杆(19)和输气通道(26)固定连接,气流积压装置(30)的侧壁与过水腔体(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气流积压装置(30)包括分散管头(39)、条形气孔(40)、圆盘气腔(41)、方形腔(42)、旋棒(44)、气压门(47);所述分散管头(39)包括中空圆筒管(37)和分散管(38),分散管头(39)底部为中空圆筒管(37)与输气通道(26)相连,分散管头(39)顶部的分散管(38)从中空圆筒管(37)的边缘向过水腔体(6)的内壁延伸并固定;所述条形气孔(40)均匀分布在分散管(38)的边缘,每根分散管(38)设有三个条形气孔(40);所述圆盘气腔(41)内部中空,位于分散管头(39)的上侧,在每根分散管(38)的条形气孔(40)处开设有与分散管(38)管径相同的空槽(58),且在空槽(58)一侧设置有挡板(59);所述方形腔(42)的内部中空,位于圆盘气腔(41)内部中心偏下位置,方形腔(42)底部与分散管(38)的底部平齐,圆盘气腔(41)的每个区域各安装有一个方形腔(42),所述方形腔(42)底部安装有气压门(47);所述旋棒(44)通过两端的活动轴承(45)与方形腔(42)侧壁活动安装;外界气体通过输气通道(26)进入气流积压装置(30),在分散管头(39)中的分散管(38)处被分散为四部分;这四部分气体分别通过条形气孔(40)和空槽(58)进入圆盘气腔(41)的四个区域,并汇集于每个区域的方形腔(42)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244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电混动多旋翼
- 下一篇:一种球面剪切式果实采摘末端执行器及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