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14742.2 | 申请日: | 202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4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吴双全;王新厚;蒋金华;龚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旷达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5/283 | 分类号: | D03D15/283;D03D15/242;D03D15/50;D01F6/90;D01F1/10;C03C25/66;C03C25/6293;C03C25/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达友众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04 | 代理人: | 李鹏程 |
地址: | 20004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面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先对硅酸铝纤维进行处理,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引入氨基,再利用氨基与四溴邻苯二甲酸酐进行反应,从而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引入活性羧基、卤素元素和长链烷基,增强了硅酸铝纤维的阻燃性能;同时将改性硅酸铝纤维浸入硝酸锌溶液中,通过羧基的螯合作用,将锌离子固定在硅酸铝纤维的表面,增强了硅酸铝纤维的抗菌性能;同时硝酸镁和磷酸氨能够进行反应,在聚酰亚胺树脂的表面生成磷酸氨镁,同时纳米二氧化钛掺杂在磷酸氨镁中,磷酸氨镁在分解过程中反应生成不可燃气体,从而使得可燃物的浓度降低,纳米二氧化钛具有吸附烟气的作用,可以减少有毒烟气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阻燃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及观念的变化,汽车内部材料不仅要满足实用性、经济性、耐久性的要求,而且还向着人性化、舒适化、美观化、环保化等方向发展。
目前,汽车中使用最多的材料为聚氨酯材料,聚氨酯材料全称为聚氨基甲酸酯,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能够满足现代汽车内饰所要求的舒适性、安全性、轻量化和绿色环保等,但是聚氨酯材料本身极易燃烧,其极限氧指数(LOI)在18%以下,在空气中极易被点燃,燃烧后还会产生大量有毒烟雾,极大地限制它在汽车内饰材料中的使用范围。
因此,开发一种力学性能好、阻燃性能和抗菌性能优异的材料应用在汽车内饰中显的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解决现有的汽车内饰材料阻燃性能和抗菌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内饰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硅酸铝纤维置于等离子体处理腔,抽真空,用氨气等离子体进行处理,得到预处理硅酸铝纤维;
(2)将预处理硅酸铝纤维超声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然后加入四溴邻苯二甲酸酐,在室温下搅拌反应2-4h,待反应完成后,将所得产物进行洗涤、干燥,即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
(3)将改性硅酸铝纤维浸入硝酸锌溶液中,超声分散均匀,然后振荡吸附3-5h,吸附完成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
(4)将聚酰亚胺树脂和纳米二氧化钛超声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硝酸镁和磷酸氨,调节溶液pH为9-11,进行搅拌反应2-3h,待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
(5)将改性聚酰亚胺树脂加入螺杆注塑机中,加热熔融喷丝,在热空气作用下拉伸,得到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
(6)将改性硅酸铝纤维络合物和改性聚酰亚胺树脂纤维分别通过纺纱机纺织成丝,得到硅酸铝纤维纱线和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以硅酸铝纤维纱线为经线,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为纬线,织造得到汽车内饰面料。
优选的,步骤(1)中,氨气等离子体的处理功率为300-500W,处理时间为3-5min。
优选的,步骤(2)中,预处理硅酸铝纤维与四溴邻苯二甲酸酐的质量比为10-15:5-8。
优选的,步骤(3)中,改性硅酸铝纤维与硝酸锌溶液的质量比为8-12:100。
优选的,步骤(3)中,硝酸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2%。
优选的,步骤(4)中,聚酰亚胺树脂、纳米二氧化钛、硝酸镁和磷酸氨的质量比为40-60:3-5:6-10:10-15。
优选的,步骤(6)中,硅酸铝纤维纱线和聚酰亚胺树脂纤维纱线的质量比为4-5:4-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旷达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旷达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147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