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车通信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降级运行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71129.7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20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徐凯;吴仕勋;黄大荣;蓝章礼;张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L15/00 | 分类号: | B61L15/00;B61L27/70;B61L27/20;B61L2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乾乙律师事务所 50235 | 代理人: | 侯懋琪;李剑锋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车 通信 故障 虚拟 列车 降级 运行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车通信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降级运行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某两个相邻的单列车之间出现车车通信故障时,通过降级的车地通信,由地面中心控制模块控制故障后车进行制动减速,直到故障后车的车头与故障前车的车尾之间的距离为车距D;然后控制故障后车的车载ATP模块从撞软墙的防护模式切换到撞硬墙的防护模式,同时为故障后车生成临时自动驾驶曲线控制故障后车的行驶。采用本申请所述的控制方法,能大大提高故障排除的效率,在不停车的情况下恢复线路正常运行,且大大节约了故障排除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车通信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降级运行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虚拟连挂技术是指多辆列车之间不依靠物理连接,而是通过车车通信的无线通信连接方式实现多辆列车以相同速度、极小间隔运行的列车群体协同运行方式。虚拟连挂列车所辖的单列车之间通常采用的撞软墙的安全防护模式运行,较撞硬墙的安全防护模式能有效缩小列车运行追踪间隔,大幅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尤其适用于目前运输能力已经饱和、靠现有技术难以继续提高的繁忙线路。
现有技术中,虚拟连挂列车的各个单列车之间通过前后相邻两车的车与车直接通信的方式运行,以便提高通信效率,缩短各个运行的单列车之间的间隔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现有技术中,如果一旦虚拟连挂列车的单列车间通信出现故障,单列车之间的通信难以得到绝对保证时,为了避免造成列车追尾的重大事故,虚拟连挂高速列车将全部紧急停车。此时,通常采用应急救援列车对通信故障列车进行硬连挂的方式来牵引故障列车使其下线。
以上述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从救援列车的人工组织,到救援列车缓慢行驶到故障列车位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会造成调度时刻表的大幅度调整、大面积的乘客晚点,不仅影响故障列车的乘客,也影响到其它列车的乘客准点到达目的地,而且还会影响到同一运行线路的其它虚拟连挂高速列车的正常运行,整个线路的列车运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如果故障列车处于列车群的中间位置,还需要利用附近的道岔来调整列车群的位置,以便于救援车靠近故障列车进行硬连挂,进一步降低救援效率;救援列车本身也会增加整个线路的购置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车通信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降级运行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虚拟连挂列车发生车车通信故障时,救援和线路恢复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车通信故障下虚拟连挂列车降级运行的控制方法,所述虚拟连挂列车由多个单列车进行编组按虚拟连挂的控制模式运行,将虚拟连挂列车中行驶于最前方的单列车记为首车,将虚拟连挂列车中行驶于首车后方的单列车记为追踪车,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单列车上设置有车载主控模块、车载ATO模块、车载ATP模块、车车通信模块和车地通信模块,所述车载ATO模块、车载ATP模块、车车通信模块和车地通信模块四者均与车载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地面中心控制模块和地面通信模块,所述地面通信模块与地面中心控制模块连接,各个单列车的车地通信模块均与地面通信模块无线通信连接,每相邻的两个单列车之间通过各自的车车通信模块无线通信连接;
所述车载ATP模块能对列车运行进行安全防护,车载ATP模块的防护模式包括撞软墙的防护模式和撞硬墙的防护模式,车载ATP模块能在所述的两种防护模式间进行切换并选择其中一种防护模式对列车运行进行安全防护;所述车载ATP模块能实时获取对应单列车的运行信息,并将所述运行信息依次通过对应的车载主控模块和车地通信模块发送给地面通信模块;地面通信模块能实时将收到的各个单列车的运行信息传输给地面中心控制模块;所述运行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和速度信息;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虚拟连挂列车正常行驶时,所述首车的车载ATP模块采用撞硬墙的防护模式,各个所述追踪车的车载ATP模块3均采用撞软墙的防护模式;当其中某两个相邻的单列车之间出现车车通信故障时,按以下方式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711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