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组份环氧岩板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1265143.6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842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程梦平;陈权;潘守伟;王小伟;陈恒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63/00 | 分类号: | C09J163/00;C09J11/04;C08G18/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周调云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组份环氧岩板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组份环氧岩板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双组份环氧岩板胶,以重量份计,包括:A组分包括:聚氨酯预聚体接枝型环氧树脂45份~55份、环氧树脂35份~45份、填料5份~15份、润湿剂1份~5份、气相二氧化硅1份~3份、消泡剂0.5份~3份、分散剂0.5份~2份;B组分包括:固化剂75份~85份、填料5份~15份、促进剂1份~10份、气相二氧化硅1份~3份、消泡剂0.5份~3份、分散剂0.5份~2份。该双组份环氧岩板胶具有较大的粘接强度、耐磨性和高的抗冲击强度,能够用于岩板粘接、拼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胶粘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组份环氧岩板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岩板凭借规格大、耐高温、耐磨刮、耐酸碱及防渗透等优异的物理性能及多项超优级特性,结合其全方位应用的独特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墙,地面及各类饰面)成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工业设计界的新宠。随着岩板行业的蓬勃发展,岩板胶作为粘接岩板的专用胶黏剂,市场需求量也是节节攀升。
目前,市场上的岩板胶主要以丙烯酸型为主,由于其具有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其整体性能均能够满足常规的岩板粘接要求,但是丙烯酸型共聚物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刺鼻性气味,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丙烯酸型岩板胶固化后胶层表面发粘,抗冲击型性差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众的环保意识及家装安全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家装材料及辅材的环保及安全各项要求也愈来愈高。
环氧型胶黏剂由于自身较高的粘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环氧胶由于自身的高脆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尤其针对于一些抗冲击的粘接界面的应用上。目前市面上为了适应于这一性能需求,在胶黏剂配方中加了大量的增韧剂,这些增韧剂在在改善环氧胶黏剂韧性的同时,也会极大程度的降低环氧胶黏剂的力学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提出一种双组份环氧岩板胶,具有较大的粘接强度、耐磨性和高的抗冲击强度,能够用于岩板粘接、拼接。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所述双组份环氧岩板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所述双组份环氧岩板胶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双组份环氧岩板胶,以重量份计,包括:
A组分包括:聚氨酯预聚体接枝型环氧树脂45份~55份、环氧树脂35份~45份、填料5份~15份、润湿剂1份~5份、气相二氧化硅1份~3份、消泡剂0.5份~3份、分散剂0.5份~2份;
B组分包括:固化剂75份~85份、填料5份~15份、促进剂1份~10份、气相二氧化硅1份~3份、消泡剂0.5份~3份、分散剂0.5份~2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氨酯预聚体接枝型环氧树脂的制备原料包括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按摩尔比为1:(1~3)组成;以重量份计,所述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原料包括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80份~100份、二异氰酸酯60份~90份及扩链剂3份~10份。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氨酯预聚体接枝型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S1:以重量份计,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及催化剂份于65℃~80℃下反应2h~3h,降温至40℃~50℃,加入扩链剂,搅拌,制得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S2: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混合,升温至80℃~90℃,保温3h~4h,制得聚氨酯预聚体接枝型环氧树脂;优选的,所述环氧树脂为南亚128R环氧树脂;进一步优选的,S1中,所述搅拌的搅拌速率为1500r/min~1800r/min,时间为0.3h~1.5h。
在本发明的一些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为聚碳酸亚丙酯二元醇;优选的,所述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的分子量为500~2000,羟基官能度为2~3,分子内碳酸酯基团的摩尔分率为0.2~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651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