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萎凋方法、花香型桂丁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3774.X | 申请日: | 202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90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唐瀚;田容积;唐俊;肖果利;罗华;李瑾;沈程文;杜邵龙;曾志龙;唐静怡;刘文武;陈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08;A23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任霜 |
地址: | 422000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方法 花香 型桂丁 红茶 及其 加工 | ||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萎凋方法、花香型桂丁红茶及其加工方法。本发明将自然萎凋、日光萎凋和萎凋槽萎凋相结合,使叶片缓慢、均匀地蒸发部分水分,减少细胞膨压,使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揉捻造形;伴随水分减少,蛋白质发生水解,酶由结合状态转变为游离状态,活性增强,促进叶内化学成分的转化;使青草味消失,清香显现,形成茶香,三种萎凋方式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茶叶香气和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萎凋方法、花香型桂丁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发源地的核心,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野生茶资源优势。近年来,全国各个产茶区在着力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其开发利用价值,着力建立健全的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打造野生茶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桂丁茶是湖南省特有的珍稀茶树良种,产自国家4A级景区-白云岩附近海拔在800米左右的大山深处,其品质优异,做成绿茶后滋味鲜爽醇厚,回甘明显,内含组分丰富,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达到10%左右。由于品质优异,桂丁茶曾被选为朝廷贡茶,并被《湖南通志》和《宝庆府志》详细记载。
红茶是中国的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全发酵茶类,具有抗氧化、软化血管和养胃等保健作用。一般认为,芽叶较大、内含组分丰富、酯型儿茶素含量高、咖啡因含量适中的茶树品种适合于制作红茶。桂丁茶符合这一要求,因此桂丁茶也适用于生产高品质的红茶。然而传统的桂丁红茶加工方法多为萎凋槽萎凋、常温发酵、一次性干燥,香气不稳定,滋味不够甜醇,如何保证桂丁茶红茶产品花香、甜香交融,高锐持久、滋味甜醇的问题比较迫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萎凋方法、花香型桂丁红茶及其加工方法,提高桂丁茶红茶香气和品质,使得到的桂丁茶红茶花香、甜香交融,高锐持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萎凋方法,包括依次进行的自然萎凋、日光萎凋和萎凋槽萎凋。
优选的,所述自然萎凋的时间为8~18h,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为60%~70%;
所述日光萎凋的时间为1~2h;
所述萎凋槽萎凋的时间为2~4h,风量为16000~20000立方米/小时,温度为35~38℃,摊叶厚度为18~20cm;所述萎凋槽萎凋的过程中每隔1h停止通风翻抖1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桂丁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复合萎凋方法对桂丁茶鲜叶进行萎凋处理,得萎凋叶;
依次对所述萎凋叶进行揉捻处理、发酵处理、干燥处理和提香处理,得到所述桂丁红茶。
优选的,所述桂丁茶鲜叶的嫩度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所述萎凋叶的含水率为60%~64%,桂丁茶鲜叶的减重率为31%~38%。
优选的,所述揉捻处理的总时间为60~90mim,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为80%~90%;
所述揉捻处理依次按照空揉-第一轻揉-重揉-第二轻揉的顺序进行;空揉、第一轻揉、重揉、第二轻揉的时间依次为30~45min、10~15min、10~15min、10~15min。
优选的,所述发酵处理为变温发酵,包括第一发酵和第二发酵;
所述第一发酵的温度为35℃,发酵时间为1h,湿度>95%;所述第二发酵的温度为28℃,时间为2~3h,湿度>95%。
优选的,所述干燥处理包括毛火干燥和足火干燥;
所述毛火干燥的温度为200~225℃,足火干燥的温度为95~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37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