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盘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0582.3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65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徐飞扬;李秀梅;相东;李凯;赵海利;李佼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04 | 分类号: | B62D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谢湘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盘及车辆,转向盘包括底座、轮盘组件、第一锁紧部件、第二锁紧部件以及紧固件,紧固件依次穿设在第二锁紧部件、第一锁紧部件、轮盘组件和底座上;轮盘组件上设置有供紧固件穿设的调节孔,调节孔沿预设曲线方向延伸设置,以使紧固件可选择地穿设在调节孔的不同位置处,进而对轮盘组件相对底座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具有相互抵接配合的锁紧状态和沿紧固件的穿设方向具有间隙的解锁状态,通过使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处于解锁状态以调节轮盘组件。本申请的转向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无法同时兼顾增大驾驶员活动空间和设置安全气囊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盘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用户在长途旅行时,通常会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即不需要驾驶员主动操作。用户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却受限于车内狭窄的空间而不方便进行更多的活动,如读书、使用电脑等。其中,转向盘作为距离驾驶员胸部、头部最近的汽车零件,如果可以拆卸、隐藏或移动则可以提供可观的车内空间,以便提升用户的舒适感。
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控制转向柱伸缩和转动来改变转向盘的位置,但是这种转向柱调节方式仅能保证满足不同身材的驾驶员便于持握转向盘,难以做到通过转向柱调节转向盘位置来增大驾驶者的空间,即对增大乘客空间来说意义不大。
另外,还有通过电子控制转向盘和转向盘支架转动,当转向盘和转向盘支架分别转动到某个角度后缩入仪表板横梁后方,从而实现转向盘的隐藏功能。但是,由于需要将安全气囊布置在转向盘轮毂中心位置,直接将转向盘收起就意味着同时失去了安全气囊,这在发生意外事故时,驾驶员缺少安全气囊的保护是非常危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盘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无法同时兼顾增大驾驶员活动空间和设置安全气囊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向盘,其包括底座、轮盘组件、第一锁紧部件、第二锁紧部件以及紧固件,紧固件依次穿设在第二锁紧部件、第一锁紧部件、轮盘组件和底座上;其中,轮盘组件上设置有供紧固件穿设的调节孔,调节孔沿预设曲线方向延伸设置,以使紧固件可选择地穿设在调节孔的沿其延伸方向的不同位置处,进而对轮盘组件相对底座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具有相互抵接配合的锁紧状态和沿紧固件的穿设方向具有间隙的解锁状态,通过使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处于解锁状态以调节轮盘组件,进而使紧固件可选择地穿设在调节孔的不同位置处。
进一步地,调节孔沿预设弧线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锁紧部件具有第一安装面,第一安装面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出部,以在相邻两个凸出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凸设有凸台结构,且第一凹槽包括凹陷部;第二锁紧部件具有第二安装面,第二安装面上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部,多个凸起部与多个第一凹槽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当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处于锁紧状态时,各个凸起部与相应的第一凹槽内的凸台结构相抵接;当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处于解锁状态时,各个凸起部设置在相应的第一凹槽的凹陷部处。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凸出部分别为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包括沿自第一凸出部至第二凸出部的方向分布的第一槽壁段和第二槽壁段;第二槽壁段沿自第一凸出部至第二凸出部的分布方向逐渐远离第一安装面,以形成凸台结构,并在第一槽壁段处形成凹陷部。
进一步地,凸台结构的凸出顶面和凹陷部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过渡曲面。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凸出部分别为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凸台结构位于凹陷部的靠近第二凸出部的一侧;当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处于锁紧状态时,各个凸起部与相应的第一凹槽两侧的凸出部中的第二凸出部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05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