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定尺棒材剔除系统及其剔除非定尺棒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08744.3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5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徐言东;王晓晨;程知松;杨荃;王京;张勇军;郭强;刘洋;余伟;韩爽;胡博;王兆辉;白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37/00 | 分类号: | B65G37/00;B65G43/08;B65G47/90;B65G47/88;B65G65/32;B07C5/34;B07C5/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汪思雨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非定尺棒材 剔除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定尺棒材剔除系统及其剔除非定尺棒材方法,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包括轧线输送辊道、升降挡板、非定尺收集台架、视觉装置、定尺检验台架、升降非定尺运输辊道、工业智能机器人系统及对整个设备进行控制的检测控制装置。利用所述设备对棒材进行剔除非定尺棒材,保证定尺棒材正常运输和打捆,建立一整套剔除非定尺棒材的设备系统,解决了人工效率低、容易出现对非定尺棒材误判,影响生产节奏等问题;使用远端专用升降挡板消除了容易出现棒材缠绕的切分棒材、小规格棒材等有剔除不净的现象,处理时间缩短;增加视觉判断系统和对短尺剔除工业机器人化,提高了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定尺棒材剔除系统及其剔除非定尺棒材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钢铁产品整体质量档次不高,与用户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产品质量、性能及品种还不能满足各行业对其品种质量的要求。目前棒材产品打捆采用人工为主,成品捆内容易混入非定尺棒材,造成质量异议,重视产品质量和减少操作人员等是钢材生产需要改进的方向。随着市场激烈竞争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对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人员成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质量异议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
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人工进行作业,不能实现自动化剔除流程,人工作业容易出现误判,影响生产节奏,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定尺棒材剔除系统及其剔除非定尺棒材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利用所述设备对棒材进行剔除非定尺棒材,保证定尺棒材正常运输和打捆。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非定尺棒材剔除系统,包括:粗分拣模块和二次分拣模块,所述粗分拣模块与二次分拣模块传递连接;
所述粗分拣模块包括:与所述二次分拣模块连接的轧线输送辊道、设置在所述轧线输送辊道上方的第一视觉装置,所述轧线输送辊道包括多个轧线输送辊,其中,每两个轧线输送辊之间设置第一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上料段链,每个所述第一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上料段链适配一个所述第一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下料段链,每个所述第一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下料段链的出料端与第一水平链式运输机传动连接,以及,设置在每两个所述轧线输送辊之间的第一升降挡板,每个第一升降挡板支持独立设置升降且每两个第一升降挡板之间的间距相等;
所述二次分拣模块包括:与所述轧线输送辊道连接的第一传送辊道,其中,所述第一传送辊道包括多个第一传送辊,每两个所述第一传送辊之间设置第二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上料段链、每个第二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上料段链适配一个第二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下料段链,每个所述第二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下料段链与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传动连接,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传送辊道两端口的第二升降挡板和第三升降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上方的第二视觉装置和升降非定尺运输辊道装置,其中,所述升降非定尺运输辊道装置将所述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上的非定尺棒材运送至二次非定尺棒材收集模块,所述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上的定尺棒材通过收集模块收集。
优选地,本系统还包括第三水平链式运输机、龙门式框架可移动工业机器人和带地轨可移动工业机器人;
所述第三水平链式运输机与所述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远离所述第二摆动链式运输机的摆动下料段链的一端传动连接;
所述龙门式框架可移动工业机器人的支座和所述带地轨可移动工业机器人的地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水平链式运输机与所述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非传送方向的两侧,其中,所述龙门式框架可移动工业机器人的夹爪支持在所述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和所述第三水平链式运输机的上方运行;
所述龙门式框架可移动工业机器人的夹爪和所述带地轨可移动工业机器人的夹爪分别夹持所述第三水平链式运输机与所述第二水平链式运输机上的非定尺棒材两端并将其运送至所述升降非定尺运输辊道装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087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