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无线重联方法、介质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79404.2 | 申请日: | 2022-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02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安运;邓亚波;伍子逸;董定圆;林磊;徐富宏;沈红平;吕杰;王佳;胡国宏;陈思熙;燕富超;罗皓中;石海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B61B1/00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廖元宝 |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车辆 无线 方法 介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无线重联方法、介质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首先建立主从车的初步无线连接;其中从车列车管初始状态为处于保压状态;S2、释放主车列车管的压力,并持续监测主车列车管和从车列车管的压力,并在各列车管的压力处于稳定后,判断各列车管的压力是否相同,如不相同,则判断无线重联编组错误;若相同,则进入步骤S3:S3、主车升弓通电并对主车列车管充气升压以进行缓解制动,持续监测各从车列车管的压力,当从车列车管的压力上升至预设阈值时,则判断主车与从车完成无线重联。本发明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人工确认、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无线重联方法、介质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线通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得益于无线连接相对有线连接具有更灵活和便捷的特性,在机车领域,无线连接已经被用于越来越多的重联场景中。
与此同时,当前无线重联连接的车辆信息过于依赖人工确认,而无线重联运用中对于自动编组和自动初运行技术的需求正日益增多。无线重联具有灵活的编组能力、便捷的编组过程,但是机车使用无线连接对比有线连接存在一个缺陷,即有线连接作为一般与车钩同步完成连接的物理连接,隐含了对整个编组的连接确认,一旦线缆插接闭合,则编组完成;而无线连接基于其信号可在空间中自由发散的特性,无法保证其链路上建立连接的车辆是否真正处于同一股道内,且完成了车钩连接。如图1所示,股道1#内连挂的车辆进行无线编组时,无法排除误编股道3#车辆的可能性。
上述缺陷导致无线重联存在连接错误车辆并编组的风险。在传统机车无线重联系统中,该风险一般通过人工确认并辅以列车管连通测试的方法进行消除。如《一种基于数字电台通信的无线重联编组方法》中的无线重联系统,需要人工输入主从车车号并相互确认才能连接;如《一种自动识别的无线重联方法及系统》中自动连接的近距离无线重联,即使通过无线信号自动识别,完成了无线链路建立后,仍需要人工确认连接机车信息。
无论是人工录入车辆信息的无线重联系统、还是依赖一些无线信号获取车辆信息并自动连接的无线重联系统,都需要人工核对非操作车以及确认其工况和状态后,才能发起列车管连通测试,以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易于实现、无需人工确认、自动化程度高的轨道交通车辆无线重联方法、介质及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无线重联方法,包括步骤:
S1、首先建立主从车的初步无线连接;其中从车列车管初始状态为处于保压状态;
S2、释放主车列车管的压力,并持续监测主车列车管和从车列车管的压力,并在各列车管的压力处于稳定后,判断各列车管的压力是否相同,如不相同,则判断无线重联编组错误;若相同,则进入步骤S3:
S3、主车升弓通电并对主车列车管充气升压以进行缓解制动,持续监测各从车列车管的压力,当从车列车管的压力上升至预设阈值时,则判断主车与从车完成无线重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在步骤S1中,通过人工输入车号,建立主从车的初步无线连接。
在步骤S1中,车辆自身基于无线信号自动判别后,建立主从车的初步无线连接。
在步骤S3中,通过各从车列车管的压力上升到预设压力时所用的上升时间长短来识别车辆方向。
在步骤S1中,从车在未完成最终连接确认之前,始终处于锁定状态,不同步主车任何操作,同时使制动机处于保压状态;在步骤S3中,当从车列车管的压力上升至预设阈值时,从车解锁,在交叉对比前置编组信息确认无误后,进入响应主车操作的重联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794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