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体内介入成像装置及回撤驱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91388.1 | 申请日: | 202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69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超;李俊博;范梅生;邵维维;高培淞;吕甜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国科医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8/12 | 分类号: | A61B8/12;A61B8/08;A61M2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徐晨 |
地址: | 400700 重庆市北碚区丰和路66***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内 介入 成像 装置 回撤 驱动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内介入成像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回撤驱动结构滑动安装于底座,导管固定安装于回撤驱动结构,电机与蜗杆传动连接,蜗杆与涡轮啮合,涡轮轴与涡轮固定连接,涡轮轴上设有凸轮槽,凸轮槽包括第一槽位以及第二槽位,开闭轴转动安装于输出轴,输出轴与输出部件连接,开闭轴端部位于凸轮槽中,电机正转时,开闭轴位于第一槽位,开闭轴与输出轴配合带动输出轴转动,输出部件与底座配合带动导管相对底座回撤,此时,由于涡轮蜗杆自锁,回撤机构不能反向驱动;当电机反转时,涡轮轴转动使开闭轴端部位于第二槽位中,开闭轴相对输出轴转动并与输出轴分离,回撤机构手动实现前进和后退。本发明还涉及体内介入成像装置包括的回撤驱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体内介入成像装置及体内介入成像装置所包含的回撤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体内介入成像是一种将成像技术与导管技术相结合,利用导管末端连接的成像传感器进行医学诊疗的技术。成像导管一般对体内腔道的横截面进行成像,可精准分析内壁、斑块等形态结构,例如:消化道超声、支气管超声、血管内超声、血管光学相干层析等成像方法
回撤装置是体内介入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血管内超声成像为例,成像换能器对血管直径方向的截面进行成像,通过回撤机构控制超声导管在血管内移动,进而血管轴线切面方向成像,可以增加成像的维度,实现三维成像。回撤机构的性能和可靠性影响着检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521061975.1的专利揭示了一种超声探头回调装置及血管内超声设备,但该装置的回撤机构不具备自锁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因外界干扰因素,如振动、碰撞耦合等导致反向驱动,进而使得导管的运动存在不确定性,影响检测效果,严重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正转时传动结构能够自锁,电机反转能够手动实现前进和后退的体内介入成像装置。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正转时传动结构能够自锁,电机反转能够手动实现前进和后退的回撤驱动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体内介入成像装置,包括底座、回撤驱动结构以及导管,所述回撤驱动结构滑动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导管固定安装于所述回撤驱动结构,所述回撤驱动结构包括壳体、电机、蜗杆、涡轮、离合组件以及输出部件,所述电机与所述蜗杆传动连接,所述蜗杆与所述涡轮啮合,所述离合组件包括涡轮轴、开闭轴以及输出轴,所述涡轮轴与所述涡轮固定连接,所述涡轮轴上设有凸轮槽,所述凸轮槽包括第一槽位以及第二槽位,所述开闭轴转动安装于所述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输出部件连接,所述开闭轴端部位于所述凸轮槽中,当所述电机正转时,所述开闭轴位于所述第一槽位,所述开闭轴与所述输出轴配合使所述开闭轴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所述输出部件与所述底座配合带动所述导管相对所述底座回撤,当所述电机反转时,所述涡轮轴转动使所述开闭轴端部位于所述第二槽位中,所述开闭轴相对所述输出轴转动并与所述输出轴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开闭轴设有第一齿轮,所述输出轴设有第二齿轮,当所述电机正转时,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当所述电机反转时,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离合组件还包括耐磨套,所述开闭轴一端部位于所述耐磨套中,所述耐磨套与所述输出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开闭轴另一端部也位于所述耐磨套中,所述耐磨套位于所述凸轮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部件为齿轮,所述底座包括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回撤驱动结构还包括弹性柱塞,所述弹性柱塞包括柱体、弹性件以及球头,所述球头通过所述弹性件浮动安装于所述柱体,所述输出轴设有限滑槽,所述球头位于所述限滑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蜗杆远离所述电机的端部设有操作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国科医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重庆国科医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913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