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84797.9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0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朱中亚;王帅;夏建中;李学法;张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6 | 分类号: | B32B27/36;B32B27/06;B32B27/18;B32B7/10;B32B38/00;B32B33/00;B32B37/04;B32B38/16;C08J5/18;C08L67/02;C08K3/22;B29D7/01;H01M4/66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林青中 |
地址: | 22520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聚酯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复合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的复合聚酯膜包括第一聚酯层、第二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第一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分别位于第二聚酯层两侧的表面上;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第一聚酯层、第二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的制备原料各自独立地包括:97.0%~99.9%聚酯材料和0.1%~3.0%添加剂;第一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均为40~100mol/t,第二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为5~30mol/t。该复合聚酯膜在第一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构建富含羧基的极性表面,从而有效提升了复合聚酯膜的粘附性能,且存储一段时间后复合聚酯膜的粘附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背景技术
金属化聚合物膜由于优良的导电、阻隔、柔韧及质量轻等性能而被广泛运用于电子、包装和印刷等领域,金属化聚合物膜的产品包括复合集流体、薄膜电极、包装镀铝膜和印刷薄膜等。复合集流体通常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在聚丙烯、聚乙烯和聚酯等高分子聚合物薄膜的表面沉积金属材料制备得到。与传统的集流体相比,复合集流体具备成本低、质量轻以及内部绝缘性好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复合集流体应用于电池中能够降低电池的成本,并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复合集流体的基膜主要为聚酯膜,然而聚酯膜的表面张力较小,表面金属层的表面张力较大,导致两者的粘结力较差,即使利用电晕法对聚酯膜的表面进行处理,聚酯膜的表面张力提升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并且利用电晕法处理后的聚酯膜,其表面张力存在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复合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以解决聚酯膜表面张力小,表面张力不稳定以及与表面金属层结合不牢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聚酯膜,所述复合聚酯膜包括第一聚酯层、第二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所述第一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聚酯层两侧的表面上;
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第一聚酯层、第二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的制备原料各自独立地包括:97.0%~99.9%聚酯材料和0.1%~3.0%添加剂;
所述第一聚酯层和所述第三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均为40~100mol/t,所述第二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为5~30mol/t。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第一聚酯层、第二聚酯层和第三聚酯层的制备原料各自独立地包括:99.0%~99.8%聚酯材料和0.2%~1.0%添加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聚酯层和所述第三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均为50~100mol/t,所述第二聚酯层中聚酯材料的端羧基含量为10~25mol/t。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聚酯材料包括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聚2,6-萘二甲酸丙二醇酯(PTN)、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聚2,6-萘二甲酸丁二酯(PBN)、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芳酯(PAR)以及它们的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添加剂包括成核剂、抗氧化剂、爽滑剂和抗静电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成核剂包括碳酸钠、磷酸三苯酯、聚己内酯、二苯甲酮、氧化铝、氧化铜、氧化镁、氧化锌、硫酸钡、硬酯酸镁和苯甲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抗氧化剂包括亚磷酸双酚A和膦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爽滑剂包括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硅氧烷、碳酸钙、硅藻土、滑石粉、高岭土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47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油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服装缝制后的再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