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睾酮素分泌水平的化合物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79919.5 | 申请日: | 202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14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润生;张玲玲;徐德峰;郑华军;丁利军;万小凤;潘鸿捷;颜桂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8/06 | 分类号: | A61K38/06;A61P15/08;A61P15/12;A61P35/00;A61P37/02;A61P19/10;A61P21/00;A61P9/10;A61P25/28;A61P3/10;A61P3/00;A61P3/04;A61P5/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42 | 代理人: | 蔡继清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睾酮 分泌 水平 化合物 及其 用途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提高睾酮素分泌水平的化合物及其用途。本申请中,过硫谷胱甘肽或含有其的组合物可用于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睾酮缺乏相关疾病的药物;和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睾酮缺乏相关疾病,减少了直接补充睾酮带来的副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涉及提高睾酮素分泌水平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睾酮在睾酮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对性腺发育、精子发生、第二性征维持及性腺功能发育至关重要。睾酮的产生受下丘脑-垂体-睾丸(Hypothalamic-pituitary-testicular,HPT)轴的调控,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与细胞膜上的LH受体结合,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促进3’,5’-环磷酸腺苷(3’,5’-cyclic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生成及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的磷酸化。PKA的激活促进下游类固醇合成酶的表达,其中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将胆固醇转移到线粒体外膜上,从而启动LCs中睾酮的生成,此为睾酮合成过程中的限速步骤。线粒体外膜上的胆固醇在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holesterol 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Cyp11a1)的作用下转移到线粒体内膜上,并被催化成孕烯醇酮。孕烯醇酮在光面内质网上的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17α-hydroxylase/17,20lyase,Cyp17a1)及3型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Type317β-hydroxysteroiddehydrogenase,17β-HSD3)的催化下最终产生睾酮。同时,睾酮通过下丘脑产生负反馈抑制垂体LH的释放。
睾酮浓度低下导致的性腺功能低下症(睾酮缺乏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男性疾病。中老年男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由于睾酮水平部分降低而患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睾酮补充疗法(Testosterone supplementation therapy,TST)进行治疗,睾酮补充疗法通过外源性补充睾酮,使其在人体血清中达到正常生理浓度,从而消除由于部分睾酮缺乏而导致的生理变化及临床症状。睾酮补充疗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睾酮缺乏症的症状,但其长期安全性仍然未知,已知的部分临床实例中,接受睾酮补充疗法治疗的男性在中风、心脏病以及前列腺肿瘤中的发病几率更高。此外,由于睾酮的化学本质是类固醇,口服后的睾酮制剂会在肝脏中失活,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从机体睾酮的合成机理出发,研究新的促进机体自产生睾酮的方法,开发新的治疗性腺功能低下症和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药物,增加人体自身的睾酮分泌,减少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睾酮素分泌水平的化合物及其用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睾酮素分泌水平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过硫谷胱甘肽的用途,用于制备药物或组合物,所述药物或组合物用于选自下组的一种或多种用途:
(i)预防和/或治疗睾酮素缺乏相关疾病;和/或
(ii)提升血清中睾酮素的水平;和/或
(iii)提升与睾酮合成相关的类固醇合成酶的表达水平;和/或
(iv)提升EHD3的表达水平;和/或
(v)提升NR5A1的表达水平;和/或
(vi)用于抑制体重增加。
在一些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睾酮缺乏相关疾病为性腺功能低下症、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中老年男子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前列腺癌、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质疏松症、肌肉减少症、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不孕症或肥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未经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99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