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座舱火灾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维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59442.4 | 申请日: | 202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4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邵垒;彭阳;杨文举;曾宪君;胡瀚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D45/00 | 分类号: | B64D45/00;A62C3/08;A62C31/02;A62C37/3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蒋易 |
地址: | 401123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座舱 火灾 生命 维持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航空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机座舱火灾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维持方法,该系统和方法用于在飞机座舱发生火灾时迅速且自动地对飞机内火情进行控制,且保证座舱内人员的安全,该飞机座舱火灾生命维持系统包括监测单元、灭火单元、气体单元、报警单元以及控制单元,其中,该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座舱内是否有火灾发生并反馈至该控制单元,在发生火灾时,该控制单元先通过控制灭火单元及时扑灭火灾并控制报警单元发出提示,然后控制该气体单元对座舱内的有害气体进行处理,以保障座舱内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机座舱火灾生命维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飞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有利也有弊,当飞机发生事故,即有可能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例如,当飞机座舱内发生火灾时,由于座舱内部的装修材料多为可燃、易燃物品,如座舱内密集的座椅、地板上的地毯以及其他设施等,都是飞机本身携带的可燃物;其次,乘客随身携带的行李、衣物等外来可燃物也增加了飞机内部的火灾荷载。又由于飞机内部的可燃物大多为有机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雾,气体温度会迅速升高同时膨胀,飞机各舱之间互相连接,密闭性非常高,有毒气体和烟雾会很快充满机舱内部,所以火灾发生的危险性非常大。
目前,对于飞机座舱内发生的火灾处理办法,主要为乘务员迅速取出相应的灭火瓶进行灭火工作,根据处置预案分工合作,尽快搬开未烧着的衣服物品,检查已燃烧的物品,查看余火是否已经灭尽,且所使用的灭火剂必须是对人体无任何伤害的水性灭火剂。由此,如果飞机座舱内失火的突发状况,机内乘务员未能及时地采取灭火行动,座舱内温度会随着燃烧气体迅速升高,同时有毒气体和烟雾会快速扩散到机舱内部,那么此时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文献号为CN 110604881 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相对密闭空间循环控氧防火灭火装置,该装置通过在壳体上设置氧用于循环过滤空气中氧气的氧气分离单元,通过该氧气分离单元控制氧气浓度到火灾所需的氧浓度以下,从源头上避免了火灾的发生,提高了面对火灾的主动性。但该种装置虽然可对密闭空间内发生的火灾进行有效处理,但该装置由于降低了密闭空间内的氧气浓度,其并不能适用于承载有乘客和机组人员的飞机座舱的灭火,亟需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机座舱火灾生命维持系统,所述飞机座舱火灾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维持方法便于在座舱内起火时迅速对火灾进行扑灭,且尽量降低座舱内人员吸入的有害烟气量,保障航空安全。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飞机座舱火灾生命维持系统,包括:
监测单元,用于监测座舱内是否有火灾发生;
灭火单元,所述灭火单元包括储水罐和设于所述座舱内的多个出水部,所述出水部设于所述座舱的不同区域内,所述出水部与所述储水罐连通,且所述储水罐用于在火灾前进行预先储水;
气体单元,所述气体单元包括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排气管路和设于所述座舱内的多个吸气部,所述吸气部与所述排气管路连通,以便于将座舱内空气向外排出。此外,该排气管路上还应当设有排气阀门和排烟动力装置,所述排烟动力装置优选为风扇。
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监测单元的反馈控制所述灭火单元和气体单元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组件包括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过滤器设于所述排气管路上并用于对经由所述排气管路输出至外部环境中的有害烟气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吸气部的进气口内侧均设置有阻火器,所述阻火器可供烟气穿过且所述阻火部由阻燃材料制成,以防止座舱内因火势过大,而将火焰吸入到排烟管道内,或在发生火灾时直接对该吸气部造成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594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