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仪器和巡视双监测的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90984.7 | 申请日: | 2022-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24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林尚月;孙和顺;王军;姚印彬;庄凯;王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6 | 分类号: | E21D9/06;E21D9/093;E21D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汇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4 | 代理人: | 张伟花 |
地址: | 430061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仪器 巡视 监测 盾构 出洞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基于仪器和巡视双监测的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盾构机进入接收井的洞门处的洞门环的设计、安装和验收:在接收井主体结构施工时进行洞门环预埋,洞门环由钢板弯制制成,洞门环通过锚筋锚入侧墙结构内,同时在洞门环外侧预埋多根注浆管;
预埋洞门环施工时对洞门环位置进行监测测量,在洞门环安装完成后进行验收测量,根据验收测量结果考虑盾构机贯通时的接收位置;
在盾构机到达加固区前,在预埋洞门环的位置依次安装橡胶帘布板、圆环板及卡板;
S2、施工接收基座:使用混凝土浇筑接收基座,接收基座的坡度与隧道轴线坡度一致,盾构机出洞时利用接收基座上的预留轨道滑行;
S3、盾构隧道贯通测量:盾构机接收前对盾构机的位置和盾构隧道的测量控制点进行准确测量,明确实际隧道中心轴线与隧道设计中心轴线的关系,同时对盾构接收井的洞门进行复核测量,确定盾构机的贯通姿态及掘进纠偏计划;
S4、接收井洞门破除:在接收井端头加固完成后、盾构机具备接受条件的情况下安排施工洞门破除;
S5、盾构到达监测:盾构机接收时的现场监测结合仪器监测和巡视监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隧道成型管片、接收井周边地表及管线沉降;
S6、接收段管片加固:为提高盾构隧道管片的整体性以及防止盾构机出洞时管片发生严重错位,在出洞前对接收段管片进行刚性加固和拉紧;
S7、接收段盾构掘进;
S8、加固区盾构掘进;
S9、出洞段盾构推进;
S10、洞门封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仪器和巡视双监测的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洞门环背面布置Φ20mm钢筋,钢筋之间角度差为5°,洞门环外预埋外径32mm、壁厚4mm的注浆管,相邻注浆管之间有15°的角度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仪器和巡视双监测的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监测测量时竖直和水平精度为-10mm~+10mm,进行验收测量时任意点检测的内径误差不超过±10mm、圆环板中心偏差不超过10mm、平面不平整度≤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仪器和巡视双监测的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基座呈两列布置,每列三块,在盾体与盾尾环缝、盾尾纵缝处预留沟槽,槽宽1m,接收基座顶部两侧预留长30cm宽2cm厚的钢板作为盾构机导轨焊接点,盾构机出井时通过盾体与钢板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仪器和巡视双监测的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在隧道贯通前150~200m进行贯通前控制测量工作,高程贯通测量精度<±25mm,导线贯通测量误差<±50mm;
对接收井洞门复核测量的具体方式为:利用全站仪、激光断面仪,在洞门预留钢圈上布设测点,根据结果,算出洞门的实际中心坐标,以及各点到中心的距离,同时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掘进轴线;
对盾构隧道的测量控制点进行准确测量时,为保证盾构隧道水准及导线测量精度,在盾构机距离工作井200m时增加陀螺定位仪保证隧道轴线精准,在接收阶段,加强隧道内的水准及导线控制测量,通过增加控制测量的频率及减小换站距离来减小测量误差带来的影响,最终确保盾构顺利到达接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仪器和巡视双监测的盾构出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洞门破除前,在接收井洞门内延圆周及靠中央位置布置多个水平探孔,水平探孔长度不小于6m,对加固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束后对水平探孔进行密实封堵;
端头位置地连墙凿除工作安排在盾构机刀盘掘进至距地连墙20cm时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9098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细粒度领域知识的疾病智能识别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工程造价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