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53868.8 | 申请日: | 2022-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66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昌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昌举 |
主分类号: | B60L50/60 | 分类号: | B60L50/60;B60L53/00;B60L58/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致开百诺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888 | 代理人: | 赫坤鹏 |
地址: | 5651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循环 充电 电源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包括:第一电源组、第二电源组和可控电闸,第一电源组和第二电源组通过可控电闸电性连接;第一电源组和第二电源组结构相同,第一快速充电器的电源输入口与第二快速充电器的电源输入口交叉连接在可控电闸的用电输出口,第一快速充电器的电源输出口与第一电池组的电源输入口电性连接,第一逆变器的电源输入口与第一电池组的电源输出口电性连接,在第一电源的输出电压低于用电负荷时,自动切换至第二电源组进行供电,同时第一电源组内的电能可以通过第二电源组内的电量进行补充,通过第一电源组和第二电源组的相互补充电能,保证电能的循环使用,增加电能的使用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循环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非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能源的利用不断向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发展,汽车由传统的油耗车进一步替换为新能源汽车;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新能源汽车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有研究显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场景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短途、中途和长途,其中短途的往返距离在 200km以内,主要使用场景包括市区内购物、上下班、接送孩子;中途的往返距离介于200km到400km之间,主要使用场景为城市周边出游;长途的往返距离在400km以上,主要使用场景包括外地出差或出游。上述三种使用场景的发生概率分别为:短途70%、中途20%、长途10%。为了解决用户10%的长途需求,基于现有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堆电池的方式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从而导致整车价格居高不下。同时,不断的堆加电池也导致整车重量的增加,从而使得整车能耗随之增加,这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的初衷是相悖的。限制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另一个问题是充电,包括充电的便利性和充电时间,虽然这些年政府和企业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充电设施的建设,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便利性有了很大改善,但依然与燃油车加油的便利性相去甚远,同时,受限于现有电池产业的技术瓶颈,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在短期内依然无法解决。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以更加确切地解决上述所述的受限于现有电池产业的技术瓶颈,充电时间过长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包括:第一电源组、第二电源组和可控电闸,所述第一电源组和所述第二电源组通过所述可控电闸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组包括:第一快速充电器、第一电池组和第一逆变器;所述第一快速充电器的电源输入口与所述第一逆变器的电源输出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快速充电器的电源输出口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电源输入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逆变器的电源输入口与第一电池组的点出输出口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电源组包括:第二快速充电器、第二电池组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二电源组和所述第一电源组的内部连接结构一致;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电源输出口均电性连接在所述可控电闸上,所述第一快速充电器的电源输入口与所述第二快速充电器的电源输入口交叉连接在所述可控电闸的用电输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所述可控电闸电性连接外部的用电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电压低于所述第一快速充电器的输出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所述第一逆变器上还设有用电端口和取电端口,所述用电端口连接所述可控电闸,所述取电端口连接所述供能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所述第一电源组通过所述用电端口连接外部的用电器。
进一步的,所述的新能源循环充电电源组,所述第一逆变器内还设有充电 MOS管、放电MOS管、电流检测模块,所述充电 MOS管、放电MOS管、电流检测模块与可控电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昌举,未经王昌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538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